人大附中的地下几乎全部修筑了防空洞,主要用于战时上课,所以修筑得比较大也比较深。挖洞涉及力学原理,原来想用平板顶,但学校的物理老师说平板承受力较差,容易断裂,后来洞顶改用水泥拱板做支撑。现在学校操场下面还有当时我们修的防空洞。
恢复高考为教育带来新转折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学校教学断断续续,学生普遍具有厌学情绪,真正把读书放在第一位还是从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开始的。
尽管当时有一些人不念书,但学校里还是有很多学生认真听课,跟老师请教问题的。恢复高考后,海淀区第一届考上大学的人多数是人大附中的学生,现在人大附中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这件事也不无关系。
恢复高考将我国的教育再次引上了正轨,之前也曾提出一些教育改革方向,但具体措施都存在盲点,如将化学课改名为农业基础课,相当于将化学与生物合并,严重限制了化学、生物的教学范围和方向,导致教学质量极低。
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时学校教师资源大幅削减,同时社会上教师人才奇缺,如人大附中这般规模的中学在当时都没有美术老师,我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兼任学校的美术教学,同时给22个班上农业基础课。每个班两个礼拜上一节,教学进度可想而知,最后我都不记得上次给某个班讲到哪里了。
当时没有正规的农业基础课教材,教学内容全由老师自己决定,课程涉及的很多方面连任课教师都不懂,真可谓是误人子弟,但时势所迫,我们也只能跟着大形势走,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两年。
虽然“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各行各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影响,但却使人们受到了一定的教育,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拨乱反正以后,我们的教育事业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而且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总体看来,“文化大革命”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反思价值的一个阶段。
温暖家访让“坏”学生迷途知返
在我的教师生涯中,我曾经带过一个男生班,一共36人,是当时学校里较小的一个班。这36个学生全是“文化大革命”时的打砸抢分子,从公安局放出来以后,学校将他们集中在一个班,没有一个老师愿意接这个班。
“文化大革命”后期学校领导找我谈话:“朱老师,这个班你给接了吧。”那时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在待遇上没有差别,不像现在还有班主任费,我想既然组织需要我,我就服从组织安排吧。
我也知道这个班很难管理,所以接班后,上课讲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家不要打架,如果打架,就要接受处分。虽然表面上这么说,但我心里知道这36个孩子肯定会打架,他们分成7拨,互相之间是对立的,被抓去公安局也正是因为他们经常有暴力行为。
第二天,这7拨人竟然打了7场架,因为我之前就有思想准备,所以没有惊慌失措。我在班上处分了22个人,告诫他们说,如果他们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表现良好,我就将这个处分撤销,实际上我对他们的处分都是口头的,不会记入档案,给他们留有改过自新的余地。
我认为能让单纯的孩子变成“文化大革命”时的打砸抢分子肯定有很多客观原因,当初学校的老师都不接受他们。我决定做家访。我逐个对36个学生进行家访。起初其中有一个孩子很反感,他是7拨人中一拨的头儿,经常打架,有很多“哥们儿”。
我对他说:“明天我去跟你家长谈谈。”
“你干吗去?”
我告诉他:“我绝不是去给你告状。”
虽然这个学生在学校里谁都不怕,又能闹事,可我一到他家里,就看到他们哥仨儿在角落里笔挺地站成一排。我和他家长谈话,家长说:“去,给你们老师倒水。”他们赶快去给我倒水,倒完搁桌子上,然后继续到那儿站着。
后来我了解到,他继母带着他改嫁给了他现在的继父,他继父原来有一个孩子,他们结婚以后又生了一个孩子,只有最后这个孩子是在双亲家庭下生活的,另外两个都不是。这样看来,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因此我要多关心他。
其中有一项工作,我认为我做得很好。有一次我做一个学生的家访,家长见到我就说:“孩子有什么事,您说吧?我们教育。”我说孩子没什么事,给家长讲的全是这学生的优点,而且我要求他坐在我们旁边参加谈话,他都没想到,自己非常淘气,老师来了家里不但没告状,还表扬了他,从此他对我的信任程度大大提升。
过了一段时间,他父亲也发现孩子特别听我的话,就来找我。
“老师,我请您给帮我办一件事。”
“你说吧,什么事?”
“我有一件工作服,我儿子穿来着。后来我发现,我那工作服没了,可是他也没穿。您能给我问问那衣服哪去了吗?别告诉我儿子我来找您了。”
“好,我给你问问。”
我见过这个学生穿过一件工作服,于是,我就在找学生随便聊天的时候顺便问他:“你那件衣服呢?”
他跟我说实话了:“那件衣服,我跟我一哥们儿换着穿的,我穿着他的,他穿着我的。”
“不要那样,你爸也不理解,赶快把衣服再换过来。”
“行,我马上就换过来。”
衣服换回来以后,他父亲特高兴,又来找我,说:“老师,您说得真好,怎么回事我明白了,谢谢您。”
“别谢我,这里说明你有问题,你看见你孩子没穿你那件衣服,你着急了,可是你怎么就没看见你孩子穿的那件不是你们家的衣服呢?”
这位家长疏于对孩子的关心,我批评了他一通,最后家长直向我道歉。
我带这个班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也遇到过一些尴尬的情况。班里有一个孩子是单亲家庭,他父亲不在了,母亲年纪也不太大。
有一次,我去家访,到他家门口以后,他先说:“老师,您这车甭锁,谁也不敢动。”可见他家周围那些孩子都听他的,“我找人给您看着,您甭锁。既不会偷您的车,也不会扎您的车。”
本来到他家家访我就想随便聊聊,可这孩子说了一句话,让我非常尴尬。一进门,他就说:“妈,我们老师来了。你看,我们老师多像我爸。”当时我觉得特别尴尬,不过这也说明这个学生对我的信任程度非常深。
经过对这个班36个学生的家访以后,我了解到有些孩子小时候在家经常挨打,老师一找家长谈话,家长就以为老师肯定又来告状,他们就准备处理孩子,而家长之所以对孩子这么狠心,是因为这36个孩子中没有一个孩子是在双亲的家庭环境里生活的,基本上全是单亲家庭,或者父、母的再婚家庭,极个别的是继父继母式家庭。
温暖家访让“坏”学生迷途知返
他们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理解,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我尽量去关心他们,经常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近来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小困难。自从这次家访以后,这个班里的学生再没打过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