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师进修学校的讲学当中,也将这问题拿出来给老师们讲。有些教师只懂照本宣科,并没有将问题真正研究透,只要有学生问为什么,他们就回答不上来。即使是做一名中学教师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确实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系统。
比如,如何理解酸性高锰酸钾中的酸性?显然是在高锰酸钾中加入了酸。是否任何酸都可行呢?并不是,只能加硫酸,盐酸、硝酸都不行。可是往高锰酸钾中加入酸有什么目的?因为高锰酸钾跟硫酸会发生一种反应生成高锰酸,而高锰酸这种物质具有极强的氧化性。任何问题都应该以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点研究透彻。
当然,我在这方面的提高不得不说是与我最后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做教研员的工作有很大关系,这项工作对我提高业务、钻研业务起到了一个鞭策的作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对教材的钻研,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影响力不容忽视。
重视教学基本功
我于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了教师进修,在进修学校工作了将近10年,就是后来我当副校长时也依然在此工作。我们在进修学校钻研教材、探讨教材,向任课教师讲解教材,编写了很多材料,同时出了很多书。当初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材料风靡全国教育界,各省市书店都争相出售。虽然,我们在进修学校工作期间没挣多少钱,但为化学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把你所知道的知识一次性全部讲给学生,这样不仅不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反而会将他们带入一个误区。毕竟学生现阶段对较深的知识还无法理解,如果大量灌输只会影响学生听课的连贯性。我们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讲解教材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当然,有些知识如果能以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我想这个效果会更好的。我在讲课时常用实例说明问题。
大家都知道我国从1973年开始曾有一个“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阶段,当时老百姓最主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深挖洞”,各个单位热火朝天地修防空洞,对砖的需求量非常大。此时已经买不到砖了,所以各单位就自己烧砖。
带领大家烧砖的负责人不懂烧砖的原理,只知道烧砖的方法。他让同学在地上挖土、过筛子,筛出颗粒细小的土粉兑水和泥,放在模具里定型、脱坯,然后学校派人将土坯运到砖窑里烧成砖,烧好的砖在外面全码放整齐。至于为什么要筛土,他们没有特别说明。
每个班都要参加评比,每天评出当天的前三名。因为这是响应毛主席“深挖洞”的号召,为了争荣誉,有的班就偷工减料,不仔细筛土,甚至直接省略了筛土的环节。
某个雨天,学校在会议室里开会,突然间,从窗外传来了爆炸声。当时每个人都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还以为有人来搞破坏了,大家都爬到窗户那儿往外看,发现砖都炸开了。胆子大一些的人出去看了一圈,没发现人为破坏的痕迹。
他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我们这几个化学老师明白,那是因为有些班级没筛土,土坯里有石块,这种物质在化学上叫石灰石,即碳酸钙。碳酸钙一经加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成砖中存在的隐患物质就是氧化钙,氧化钙具有吸湿性,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砖遇热膨胀,最后导致爆炸。
我将这个例子作为教材讲给了学生,不仅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还加深了大家对这一原理的印象。
人大附中的学生都非常聪明,他们能想到一些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比如,原电池的原理是将两种不同的金属插入到一种电解质溶液中,这种溶液可以是酸,可以是碱,也可以是盐,在这两个不同的金属中间接一根导线就会产生电流,在导线中间接上一个小灯泡会发光,如果在导线中间接一个电流表,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
有的学生喜欢电学,因此希望有一块毫安表,但是当时好的毫安表很贵,他就去一些低价处理毫安表的地方买。那里的毫安表有很多是坏的,极少数是好用的,他在测表时就利用了原电池的原理。先拿起一个毫安表,连上导线,再拿出一个硬币,硬币主要是铝合金,他在硬币上沾一点唾液当电解质,接着拿两根导线上的金属头在硬币上摩擦,观察毫安表的指针是否偏移,指针偏移的表就是好的,摩擦半天指针还是不动,那表就是坏的。他利用这个简单的办法花了很少的钱就买到了一个好的毫安表。
这就是一个活学活用的例子,所以,如果老师能把知识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那么学生不仅能牢牢掌握知识点,提高对化学的认识,而且还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为化学老师要多去了解跟化学有关的生活现象,我平时也注意在生活中积累教学实例。
比如,有的人家里养鱼,鱼翻白的时候,应该赶快给它输氧气,可是该去哪找氧气呢?如果家里有高锰酸钾,取一些放在小玻璃瓶里,瓶口用橡皮塞封好,在橡皮塞上扎一个小孔,插上一个导管,在瓶底用蜡烛的外焰加热,将导管口出来的氧气放在鱼嘴边上,鱼有可能被救活。
再如,在煤炉子上烧水,水开了会扑出来。如果仔细观察过这一现象就会发现扑出来的水流到了火里以后,不仅没把火浇灭,反而产生一个大火苗。这是因为煤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水煤气,这种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氢气,燃烧速度是汽油的7.5倍,在工业上经常用水和煤气制造水煤气燃料。
再次,在教学当中要学会深入浅出。只有真正掌握了化学思维才能做到这一点,用学生一听就懂的语言讲课更容易被接受而且教学效果也好。
比如,讲化学分子的时候,单纯用物理的距离单位描述分子大小,无论精确到多少位数,学生都不可能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所以我就会用化学的思维给他们讲。以水为例,如果我们要数胶头滴管滴出来的一滴水中的分子数,那么我们就要动员全世界30亿人来数,按照每人一分钟数100个分子的速度,将一滴水中的分子全部数完需要数上一万年。
重视教学基本功
我说的这些数据教科书上是没有的,需要在备课的时候查资料,我很注重讲课时所用数据的来源,因为这些数据是学生初次接触到新知识时在头脑里建立的第一印象。当然,关于分子大小的问题,在日后的课程当中也会逐渐学到。已知一滴水的体积,换算成质量,用质量除以摩尔质量得出物质的量,物质的量乘以阿伏伽德罗常数就可得出一滴水中的粒子个数。但在教学之初,老师不应该使用这些深奥的数学关系,反而应该用形象易懂的方式来讲解。
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这要求教师需秉持非常严谨的教学态度来面对将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严抓教育关会使教师在学生当中更具威信力。
“科教兴国”的办学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各种建设干部的需要,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大学,鉴于中国人民大学担负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名,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2月任命吴玉章为人民大学第一任校长。
吴玉章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达17年之久,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为中国人民大学确立了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方针,奠定了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校风,使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