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应具备的素质
两三年后,全市教育系统给教师涨了一次工资,名额有限,平均每100个人当中只有3个名额,对于人大附中来讲,能有8个名额已经很多了。为了稳定人心,我预先声明我不参与调资。初中、高中每年级一个名额,共6个,行政、后勤各一个名额。这里面要解决好多矛盾,老师之间会有比较,有质疑,很多人都说:“我不在乎那几十块钱,为什么你给他涨了我没涨?”这些工作是很难做的,每年评奖也存在这个问题,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之间相差不到10块钱,可是总会体现出不同的档次,很多人都有意见,“我不在乎这几块钱,但是你得告诉我为什么他是二级,我是三级?”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在我当校长的这段时间里,此类问题成了我最大的苦恼。
其实学校有很多达到评奖标准的优秀教师,但是每年的名额有限,必须在那么多人当中评出少数几个,尽管我会尽量去人民大学多要些名额,但也解决不了大家的情绪问题,毕竟得奖的人是少数,因此我必须要起到表率作用,有什么名额我都让给大家。
第二,作为一个校长,必须懂教育,具有教育家的素质。虽然我的工作重点从教学转移到了学校的管理和外事的处理,但是我也会适时主张和提倡一些教学方法。
比如对政治课采取的态度。很多学生都讨厌政治课,甚至有的学生对我说:“朱校长,什么时候考政治?你让他们快考吧,再不考我又忘了。”“那政治课我是答一道题忘一道题,都答完了我全忘完了。如果考完再给我这份卷子,我可能不会了。”
我们开设政治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觉悟,而在学生眼里政治课成了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这严重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后来,我对政治课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发现政治课讲的很多内容都是概念空泛,如国际主义精神、爱国精神之类,虽说重要,但不易于被学生接受。因为在传播学中,接受消息的过程会受到近亲效应的影响,即受众会更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我想如果一个学生连自己的家庭都不热爱,那他一定无法领会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于是,在我的主张下,人大附中开设了一门新课程——现代少年课。
《北京晚报》1995年8月10日
这门课程在教育界还属于一种创新,所以我们在校内悄悄进行,拿出一部分政治课的课时来上现代少年课,主要教青少年应该如何爱护家庭、父母,如何爱护老师、同学,必须先有最基础的仁爱之心,才能进一步谈思想理论。慢慢地,这门课还真出了一些成效。有一个学生的父母要离婚,天天在家里闹,这个学生因为受到现代少年课影响,就给他的父母讲如何当好一个家庭成员,居然把父母的离婚问题给解决了。
尽管我是教化学的,也确实不懂数学和语文,但是教育规律是有迹可循的。我当校长的时候招聘教师,化学老师的应聘者最怕我去听课,我们曾经聘请过一位外校的老师,为了能被人大附中录取,他原来的学校给他评了高级教师,来这一讲课,还真不错,别的老师说了他很多优点,最后我在教学内容上给他提了三个问题。
问题刚提完,那个老师马上问:“您是?”
别人说:“这位原来是我们的老化学老师,现在是校长。”
他立刻害怕了。
我说:“你也别紧张,我能提出这些问题来,说明我很喜欢你的课,所以我还是同意要你,如果你的课根本不行,我连问都不问。”
第三,应该学会用合理的方式为学校做宣传。我将报纸、广播、电视等所有能利用到的媒体都利用了,凡是主动找我的,我也都尽量接待。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先调整好心态,不能一贯地认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就要低调做事,毕竟我们是一所重点中学,要让大家认可并不断提高自身水平,首先就应该体现出学校的重点,让大众对学校有一个最基础的了解,所以那时我代表人大附中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宣传学校的活动。
学生们经常对我说:“我在电视上又看见你了。”
我说:“你记着,那可不是宣传我,我是代表人大附中的。”
1992年,朱迪生(前排中间)接待香港教师团合影留念
1992年,朱迪生(左边讲解者)接待来访者
校长应具备的素质
这一点很重要,后来我为人大附中做的宣传工作也给人民大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人民大学承认自己不如人大附中有名,这说明我们的宣传达到了效果,而人民大学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否则大学怎么可能没有中学有名呢。
第四,会管理。人大附中是好几千人的大学校,必须有效管理,合理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刚开始当校长的时候我确实不懂管理,让各部门将预算报上来,然后任务落实给他们去办。办好了,功劳归他们,办砸了,我来负责。后来我去美国进行教学交流,看到那里的校长也是这样管理学校的,毕竟校长管理的事情太多,也没有那么多精力事必躬亲。比如教学楼漏雨这件事,按照国内以前的管理方式,无论什么部门,学校全体师生都要参与修漏水的活动,但是美国的学校从来不这样,他们直接给教育局打电话报告情况,教育局负责指派专人来校维修,校长的任务就是一心一意的搞好教学。当然,由于国内的政策不同,目前我们还达不到那种水平,所以,我们当校长的还是要多掌握一些管理方法,做事情时更要考虑周全。
第五,会公关,会创收。我做校长期间遇到最难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钱。人大附中是教育部直属单位,而教育部主管大学,在拨给大学的经费中取出小部分给我校,我任校长时原则上一年只给我们×××万,但是实际上,人大附中一年开支能达到××××万,这就需要我学会公关、学会创收。
公关的主要任务是筹集经费,只要一有机会我就去教育部、海淀区政府、人民大学财政部,即使他们不给拨款,也要让他们知道人大附中确实有困难,但是使用的方法要得当,注意态度和措辞。
比如我曾经去教育部财务司找司长,敲门之后,他一开门:“你找谁?”
我说:“我找您。”
“我不认识你。”
“是。”
“找我有什么事?”
“我就要你那姓。”
这位司长姓钱,他一听我这么说就乐了,我把非常严肃的问题变得比较轻松、缓和了,所以每年我都能从教育部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
当初另外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很质疑我:“怎么就能给你钱呢?”
我跟他讲:“你都不去,人家都不认识你,那怎么行?”
可见公关的重要性,我们甚至可以从与我校没有直接财务关系的北京市政府得到一部分补助,之前人大附中的足球队有机会代表北京市去参加全国比赛,于是我找到对方负责人商量:“能不能给我们学校一点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