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崇教厚德为人师表--朱迪生回忆录 第7节

点击:

带路的矿工手拿一把很特殊的锤子,他一边走一边敲井壁。

我很好奇,就问:“你这干什么呢?”

“我这叫敲帮问顶,这段井巷有没有危险能敲出来,如果听到很实的声音,那就没事,如果听到的是轰轰响的声音,那就危险了。”

当然这条巷道还是比较安全的,有时候遇到大约六七十厘米的缝隙,矿工一下走进去了,我没注意,只感觉忽然眼前一片漆黑,我愣住了:“他哪去了?”后来,矿工在底下喊:“你怎么不下来?”我硬着头皮,坐在缝隙口处,一下子就出溜到底了。这就是为什么矿工的裤子总是补了又补。

 

1958年,朱迪生(左二)在北京房山煤矿劳动登上地面时和师傅们的合影

当时还没有大型的机械化设备,矿井下全部靠工人用风钻打眼放炮挖煤,我们学生帮着装车。矿井内的空气量很充足,在井里干几个小时的活儿也不觉得闷,中间有休息时间,可以喝些水。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非常非常危险的事儿。

一个爆破工背着炸药在井里打眼儿,然后装炸药,远距离操作爆破。在休息时,大家都在一旁喝水,这个矿工走到我们旁边,把炸药包随便往地一搁,此时有人推着煤车从外面进来,而炸药包恰好就搁在了铁轨上。矿工队长忽然发现了这个危险的情况,一把将炸药包扔到铁轨外面去。他刚扔出去,车就过去了。他顿时暴跳如雷,将爆破工骂得直哭。

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我也犯过一个错误。矿井下没有厕所,我就和另一个同学在矿井里找了一个没人的坑道,方便完了以后,我们就听见带队的队长在后边喊我们俩。

他看到我们在这儿,他火了:“谁让你们上这来的?”

我赶紧跟他解释:“我们俩撒尿。”

“哪儿不能撒,非得跑这来?”

“这儿不是没人吗?”

“这坑道已经挖完了,架子就不再加固它了,随时有塌顶的危险,如果把你们砸底下了怎么办?”

在矿井里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幸好坑道没塌,我捡了一条命。

矿井纪律严明,工人应绝对听从指挥。我犯错误,他批评我,我心服口服。在矿井劳动时,每天都开班会,他们在班会上有什么说什么,对错非常鲜明,我感受到了工人们直率的性格。

从此以后,我们在矿井下真是不敢多走一步。井下到处都是水,我们随身带着的小灯也不够亮,根本看不清路,到处都是黑乎乎的。

随着矿下作业时间渐长,我发现小煤矿资源浪费得非常厉害。按照国家规定,煤层厚度达到45厘米以上是开采的界限。但小型煤矿由于设备落后陈旧,生产数量又与经济收入挂钩,人员素质较低,促使煤层较薄的地段往往被放弃开采,这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大量的事故隐患。我们劳动的这个小煤矿里,一般煤层超过1米的才开采,太浪费了。所以现在我们国家不允许乱开小矿井,必须配合大型机械化设备,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安全系数高,甚至可以挖厚度只有25厘米的煤层。

我在煤矿劳动中了解了煤的品种,如褐煤、烟煤、无烟煤,实习结束回学校与大家谈劳动心得。我觉得中学时期的这一段劳动经历还是很有收获的,不仅丰富了知识,也开阔了眼界。

全民响应号召投入两大运动

在中学阶段我还参加了社会上的两大运动,第一个就是全民“大炼钢铁”,为了当时不可能实现的年产量1070万吨的目标,群众把铁锅统统砸了炼钢。

我们学校没有炼钢炉,只在地上挖一个坑,把焦炭放进去,再把废铁堆在上面,在土坑旁边开一个出口接鼓风机,焦炭点着后铁会慢慢熔化,最后,炼出来的东西就叫炒钢。

当时我很怀疑,这怎么能是钢呢?我学过化学,所以知道炼钢的整个过程不外乎先用高温熔化金属后冷却成型。在冶金的过程中会把炭燃烧掉一部分,纯铁经过焦炭燃烧会含有一部分碳,铁和碳的化合物就是钢,碳越多,钢越硬,碳超过了一定程度,钢就变成了生铁。用生铁炼钢主要是把其中的碳去掉一部分。这就是铁、钢、生铁的区别。如果在铁里加入锰,这就是锰钢,加镍,就是不锈钢,加钨,就是钨钢。

虽然学校炼出来的钢根本不能用,但对我来说,这却是一次难得的化学实践。我非常佩服毛主席大搞群众运动的魄力,老百姓不懂炼钢,但都知道大炼钢铁的重要性,宁愿将家里做饭的铁锅捐出来,以至于最后人人家中无铁锅。仅从这一点,我就非常佩服这次群众运动。

第二个是1958年的“大跃进”,响应党“超英赶美”的号召,我们三中建了一个蒸馏酒精的小型工厂,用熟白薯发酵蒸馏出高含量的酒精。但工厂密封效果不好,导致酒精严重挥发,一进学校大门就闻到酒味儿。虽说这是学校办厂的雏形,但大量挥发到空气中的酒精影响了师生健康,所以工厂没能长期办下去。

与校领导谈话坚定从教信念

高中毕业前夕,学校党支部马书记找我谈过一次话。

“朱迪生,学校经过研究,决定让你留校,这是学校的一个特例,今年原则上没有留校名额,但是考虑到你的表现、家庭条件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意你留校。”

“可我已经报名考大学了。”

当时考生一共可以报10个志愿,其中9个我都填的是化学工程类专业,比如说北京化工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等,但是考虑到家庭成分的因素,最后一个志愿我填的是北京师范学院的理科。这是我最不情愿报的学校,但是我的班主任再三叮嘱我:“你一定要报师范学院,你总得有一个保底的。”

马书记说:“这样吧,如果考完试,被录取完以后,你觉得结果不理想,你还可以回学校当老师。”

我觉得三中领导很重视我,对此我也心存感激。同时说明了我在校期间的表现不错。像我这个出身,如果表现很一般的话,学校绝对不可能给我留校的机会。

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只要把自己各方面都做好,就一定会得到领导的认可,而且他们还愿意为我创造更好的条件。当时有一句话“出身不能选择,关键在个人的表现”,班里有很多出身好但在学校表现一般的同学,他们最后也没能考上大学,因此我深深地感到了个人表现的重要性。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虽然我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我的出身决定了我想考上其他学校的可能性不大,只能上师范类学校。如果我没听班主任老师的话,没报北京师范学院,可能就真考不上大学了。而我的第二条路就是不上大学直接留校当老师,无论哪一条路,看来当老师可能是我最后的结果了。我想到了我的名字迪生——启迪学生,也许我走上终身做共产党领导下的教师道路是天意,我也知道自己只能当老师,所以我就开始思考我应该如何当好老师。

高考小插曲

考试总得有一块手表看时间。在当时那个年代,普通百姓想买一块手表需要攒很久的钱。原本我的家庭条件就很困难,自从全家人迁回东北以后,我更是省吃俭用,能维持正常生活已经很难得了,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买其他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