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耕耘医学五十年--夏同礼回忆录 第10节

点击:

单个细胞不能断,足量细胞方有效;

只有成堆无分散,重复检查再报告。

 

肿瘤细胞分类要诀

瘤细胞可分四类型,抓住特点能分清;

鳞癌细胞多形性,核如墨染胞浆红。

腺癌细胞类圆形,胞浆空泡是特征;

核膜增厚核仁大,核的位置偏正中。

未分化癌容易定,细胞又小又集中;

胞核浓染和畸形,胞浆界限看不清。

肉瘤细胞数量丰,细胞分散类似形;

成团细胞无排列,易见裸核核仁明。

我编写的细胞学诊断要诀,在一些师、团的医院里广为流传。备受肿瘤普查队员的喜爱,被誉为‘夏氏要诀’。

肿瘤普查是一项利民行动,深受群众欢迎。在一个欢迎肿瘤普查队的黑板报上有这样一首顺口溜。

 

肿瘤普查真是好

肿瘤普查真是好,方法简便痛苦少;

一口痰、一泡尿,得了肿瘤早知道;

早期发现早治疗,干部战士拍手笑。

普查医生辛苦了,为咱健康到处跑;

工作细致技术高,认真负责态度好。

我们健康有保障,革命热情万丈高。

兵团先后组织三次较大规模的肿瘤普查,受查人数达近3000人次,足迹遍布兵团各师。

 

1974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肿瘤普查队留影,队长夏同礼(前排中)

 

1975年,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修生合影(第三排穿军装者是夏同礼)

组建兵团总医院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面对十年“文革”,感慨万千。对于“文化大革命”的体会与经验教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从我个人的角度,我以为在史无前例的全国大折腾、大浩劫中能够平安度过,有四点值得借鉴的体会。

其一,平日里牢记做人本分,平等待人,心眼好,为人厚道,不整人。工作中遇事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吃亏是福。

其二,要善于保护自己。其重要的方法就是“随大流”。所谓“大流”就是绝大多数人形成的潮流,也就是走群众路线。

其三,要有法律意识,违法的事不能做。在法律失去作用的情况下,自己也要恪守法律的底线。

其四,不要有野心,野心是屈光镜,能使人偏离事实。

 

1967年,大连留影

 

1969年,部分战友留影(后排右一为夏同礼)

 

1967年,与夫人在沈阳东陵留影

 

1968年,与夫人在大连留影

 

1970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进修

 

1970年,女儿出生百日在哈尔滨留影

 

1975年,同女儿留影

(当时我在医科院肿瘤医院进修)

转业前后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下定决心从部队转业,重新走上医学探索岗位,重新开始自己最适合、最向往和最感兴趣的医学学术工作。从此,在医学这片土地上矢志不渝地耕耘至今。

1978年的形势有很大的转变。这一年邓小平同志出来主持工作,召开了科学大会,他提出要当科学家的后勤部长,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时间,令知识分子‘臭老九’们欣喜若狂,看到了希望。

 

1978年,转业前留影

我的思想深处始终觉得自己最适合、最向往和最感兴趣的工作还是做医学的学术工作。在部队,可以取得一些实践经验,但毕竟还是很局限。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了,我振奋不已。经过认真思考决定要求转业。当时提出转业是很困难的,很多人劝我,与我当年参军时一样,说我傻。“红领章、黄棉袄,军装不脱打不倒”保住这身军装,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生活上各方面都要优越得多。但我痴心不变。我找领导谈,开始领导不松口,因为那时候我才40岁,名牌大学毕业,各方面能力比较强。况且,军队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来领导看到我的决心很大,理解了我的心情。那时候转业进北京还需要有进京名额,为此学校、军区给了我很大关怀,最终我们全家回到北京。

为什么要转业?我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情况:首先,年龄,已经40岁,不算早,也不算晚。如果我再在部队里工作5到10年,到那时再转业回到地方,恐怕就没有什么优势了。第二,“文化大革命”这十年我没怎么念书,我的北京同学们也都没怎么念书,由于他们许多人也到基层去了,技术上也没怎么提高,外语水平也都差不多,所以我们仍然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第三,如果能够回到合适的单位,我想我是可以做出成绩来的。

要实现我的理想,我心目中的转业安置单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位于市中心,否则就不如在大连;第二,高等学府,否则就很难圆我的学术梦;第三,研究单位,否则就会走弯路。必须把这三条落实了转业才有意义。

1978年转业时,我与相伴多年的老战友聚会,感慨多年的军旅生涯。遂赋诗两首,以纪念那段让我铭记于心的峥嵘岁月和16年情同手足的战友之情。

 

七言一

戎马生涯十六春,

同壕战友情谊深。

  今日我愿鱼变水①,

他日浮尔跃龙门。

① 军队和老百姓是鱼和水的关系,比喻脱掉军装就如同由鱼变成了水

 

七言二

戎马生涯十六春,

甘愿军官变平民。

他日战友重相会,

把酒畅谈论昔今。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

1978年8月由吴阶平任所长的北京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成立,这是一所临床医学研究所,以临床工作为重点,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临床,以提高诊疗水平。吴阶平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医学专家,又是德高望重的师长。于是我转业被安置到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后就提出到泌尿所工作的要求,很快得到所里主持工作的郭应禄主任的批准,于是就成了泌尿外科研究所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