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曾经有一次同民运干部闲聊,说:“我们这茬人生的真不是时候,都是动乱时期,今天跑明天藏的。”
那位民运干部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能让你们经受锻炼,对将来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后来我自己也深有体会,虽然这一时期没有发生太多惊心动魄的事情,但对我来说是一段很有价值的生活体验,能够参加这样一个抗日救国组织对我来说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让我觉得很荣幸。
随着抗日斗争的不断取得胜利,儿童团也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就自然解体了,而我这个昔日的儿童团团长仍旧是“孩子王”,和我的一群小伙伴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上学期间盼过年
在我上学的那几年,家里的情况并不是太好,食物还比较紧张,可即使家里再穷,到了春节都会尽最大的能力改善一下生活。那时过年对我来说就意味着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肉、豆腐,心里十分期待。
提起豆腐,可以算是我们当地的特色,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家家户户过春节的时候都会自己做豆腐。每次过年做豆腐的时候,母亲都会把刚压好的豆腐切下来一块儿,用油煎得两面金黄,烩一烩先做给我尝鲜,其他的则要留到过年时再吃。有时过节吃不完,大人就在年后把剩下的豆腐用盐腌起来,切成大片晒干,做豆腐干吃。父亲下田干活儿,或是我上山搂草时,都拿一个大饼子就着豆腐干吃,味道好极了。
过年时,除了吃的东西会改善,家里有时也会给我们做新衣服,但这也不是年年都有的好事,不过有个盼头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辗转中求学
1943年,我结束了在村办小学的课程,当时大哥在招远县政府工作,就把我带到了招远县根据地。大哥为我上学的事情特意找到县政府教育科科长,说明了我的情况,把我安排到了位于崔家村的招远三区中心小学继续读书。
1943年春天,我正式进入招远三区中心小学读书。因为学校是共产党办的,我们家是抗属,能享受半公费待遇,吃住都有人负责。学校的校舍就是老百姓家的住房,我们平时就住在那里,有时我也住在学校孙老师家里。孙老师家里雇着一个长工,有个单独的房间,我到他家时就和长工睡在一个炕上。吃饭是学校负责,派饭给每个人,主要是玉米面贴饼子,夏季也能吃上白面,吃得算是不错了。至于我日用的像被褥这样的生活用品多是附近的农民好心提供给我的,衣服只能穿自己的,总是补丁摞补丁。
上课时,学校的学生不多,总共只有三四十人,同样是所有人在一间大教室里学习。讲课的内容多与抗日有关,我在这里学到了许多知识。
我在招远三区中心小学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学期,在此期间,我们经常遇到日本人来扫荡。每次听到村口放哨的人一喊“鬼子来了”,我们就要跟着当地的老百姓一起往村外跑,躲避危险。崔家村周围多丘陵山地,我们每次反扫荡的时候都到固定的地方躲避。因为躲开了鬼子的扫荡,所以我在崔家村倒也没有见过什么残忍的事情。只有一次,我偶然在东城子村见到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中国人被小鬼子开枪打死了,之后着急忙慌地跑回村子通知大家,随后又是一通躲避。
从最初的村办小学到此时的中心小学,因为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学习总是断断续续的,我也算不清自己到底该上几年级。到了1943年下半年,招远三区中心小学撤销,我就转到了位于西城子村的招远抗日民主政府办的实验中心小学。
实验中心小学汇集了原来好几个区中心小学的学生,所以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了。此时我们这些学生大多还是住在老百姓家里,吃饭还像从前一样,派饭到我们住的百姓家里,后来实验中心小学成立了一个食堂,我们就都在食堂吃饭了。
实验中心小学是我上学以来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好的一所学校,任课老师都有些资历,水平还不错。其中一名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掖县(今莱州市)人,讲话有点大舌头,上课时经常给我们讲共产党如何为了老百姓打天下,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他是一名共产党员。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丰富了,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无奈仍然要时常忍受小鬼子的骚扰,终是不得安宁。因为我学习努力,人还比较聪慧,故而很得老师们的喜爱,在学校里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从招远三区中心小学到实验中心小学这短短的一年求学期间,我遇到了很多新老师、新同学,和我关系较好的几个人我至今仍记得,其中姜利宾经常同我一起复习功课,毕业后最初还有联系,但从我当兵之后就失去了消息,据说是在农村里当了小学教师一直到退休。
招莱联合师范学校求学
1944年下半年,招远县和莱阳县在当地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一所招莱联合师范学校,招远县县长徐咏之担任校长。学校的位置没变,还在西城子村,我们这些原来在实验中心小学读书的孩子成了该学校的第一批学生。此次的学校不同于之前年级不清的小学,入学前我们统一参加了考试,考试科目分为语文、算术、常识等,按照文化水平分为甲、乙两个班,而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很久以后我在北京工作时才得知,迟浩田居然也是当年我的同学,只不过我们不在一个班,彼此并不熟悉罢了。除了我们这批小学升入师范学校的学生之外,该学校还从农村小学里抽调了一部分教员在此深造。
成立师范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农村教师水平,培养更多优秀师资,而像我这样对未来还没有什么想法的人觉得当老师也不错,就自然地进入了招莱联合师范学校。作为师范学校,除了我们以前必学的一些科目之外,我们的课表中赫然多了一门《教育法》,学习的目标更明确了。
在招莱联合师范学校求学时,我们上课的教室里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我们只能把自己的被子打成一个背包,放在地上当椅子,看书、写字都在膝盖上完成。那时候伪军、汉奸经常夜间到据点附近的村子里去抢老百姓的小毛驴,故而老百姓给他们取名叫“拉驴队”。而为了防止敌人夜间来袭扰,我们每个人还配了两颗手榴弹。一听说“拉驴队来了”,我们就把手榴弹的盖揭开,做好战斗准备,那些伪军、汉奸也不禁打,几颗手榴弹就能吓得他们屁滚尿流。当时学校发给我的两颗手榴弹一直没能派上用场,毕业后我就上交回去了。
1944年年底,不知什么原因,招莱联合师范搬了地方,我们这些学生也只能跟着挪。在那个年代,无论是上学还是吃住,我们很少长时间固定在一个地方,就像行军打仗一样,队伍走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
师范学校里宣传抗日
在招莱联合师范学校求学期间,虽说外部仍有敌人干扰,但较之从前,环境已经安定了许多,我也能够在此条件下系统地学习一些知识了。
在此期间,我每天除了学习、接受共产党的思想教育之外,还要定期在寒暑假参加学校宣传队。
宣传队的任务就是在学校附近的村庄给老百姓表演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以此来宣传抗日。当时招远县县城南边有一个道头镇,是日本鬼子的据点。县大队特别派来两个连的兵力,在寒暑假的晚上把据点包围起来,我们宣传队就趁机在附近的村庄里表演节目。
宣传队的负责人有一男一女两个人,他们都是从部队文工团“精兵简政”简下来的,被分到我们学校学习文化,和我成了同学。这两个宣传工作的行家,到学校来帮我们搞抗日宣传。比如宣传队表演的节目就都是我们自己编排的,有人唱歌,有人跳舞,还有人表演歌剧。记得当时我们有一部歌剧叫《归队》,讲的是一名八路军战士逃跑后经人劝说重回部队的故事,我就扮演剧中逃跑的战士。我至今仍记得这个歌剧用的是《四季歌》的调,原词是:“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前绣鸳鸯。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只不过我们换上了新词,倒也应景,有趣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