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一些要好的同学,从多方面进行营救杨怀伸的活动。当时找过校长,校长叫刘德润,是学者型行政领导,平常表现还是爱护学生的,这次他答应想办法争取警方释放杨怀伸,事后证明,他只是应付而已,根本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有的同学也通过亲戚朋友找关系,各方面活动,进行游说。我也找过苏金伞老师,请他想办法,苏说他也被监视了,住处周围有很多特务,他无能为力。营救活动陷于绝望之中。
在学生运动中受洗礼
杨怀伸的被捕,使我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特别是使我失去了投奔解放区的引路人,我感到十分焦急和悲伤,茫然无所适从。后来听说,在解放军第一次解放开封前,国民党反动派极其残忍地将杨活埋。解放后,我一直想但又没有机会去开封查阅当时的报纸和档案资料以了解杨怀伸牺牲的具体情况,这是留在我心中的一件憾事。但杨怀伸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形象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深深地怀念他。
1947年上半年,学校实际上是处于停课的混乱状态,一方面,固然有学生运动罢课的原因;另一方面,因教育部在1946年就决定把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合并到河南大学工学院中去,实际上是取消我们这个学校,师生普遍反对,并为此而展开护校斗争(见当时报道),合并与反合并,反反复复。在以上形势下,学校当局按照教育部的意图,一方面宣布将整个水专并入河南大学工学院(高职科附属工学院);另一方面乘机将高职科毕业班分配到各省水利局实习,实习期1年,之后再行分配,并限令7月底以前报到。这样,就把学生的力量分散了,形不成什么气候。总的来说我觉得自6月1日大逮捕,特别是杨怀伸被捕,水专的学生运动失去了领导核心,新的组织关系还连接不上,一时力量集中不起来,难以开展什么有效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黯然离开了学校和开封。
1946年8月1日,开封《中国时报》报道
1947年,何沁(左一)摄于安徽合肥
7月,我和十几个同学被分配到安徽省水利局,水利局又把我们分到安徽各地,我和几个同学被分配到安庆长江江堤堤防修建工程处。由此,我带着种种迷惘和问题,开始了水利工程修建的实习生活,并等待新的时机。
实习与出路
离开开封和黄河水专后,在我的面前有一条出路、两种考虑:出路就是根据学校的分配,在安徽实习,水利部发工资,1年内生活有保障,还可以积攒些钱,等实习期满,回水专(如果未合并)或河南大学工学院,或另谋出路。一种考虑是,我喜爱文学,总想改换门庭,弃工学文,读自己喜爱的大学文学专业,实现我的文学梦,但是,没有经济来源,只能是个梦;另一种考虑是,到解放区去,投奔革命。问题在于,杨怀伸被捕后,失去了可靠的联系渠道,一时还找不到新的线索,只有等待机会、等待时机,再作抉择。
实习生活十分单调,枯燥乏味,整天就是测量、绘图,到江堤上观察水文,天天如此。中间,我们被调到芜湖江堤修防处工作了几个月,然后又各回原单位。这可算是一次工作旅游,芜湖很美,有山有水,一派江南风韵,鱼米之乡,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所以每想到芜湖,我就想到《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而我对安庆的印象就不好,虽有古风遗韵,但没有生气,很压抑。
我们都是初出茅庐的学生作风,同官场衙门作风格格不入,很难融进当地职员的生活圈子中去。工作之余,脑子里经常转悠两个问题:一是酝酿写一篇以杨怀伸为原型的短篇小说《辰星在黎明前陨落》,虽然我还不知道杨被捕后的具体情况,再说即使写出来,它在当时条件下也难以发表,但写作是一种心灵上的自我慰藉,我一定要把它写出来。再就是,寻找机会回开封或到解放区。
1948年及其前后,正是国内形势急剧变化的时期。当时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经济陷于崩溃;国民党搞什么币制改革,发行金元券代替法币,但是,金元券转眼就成为废纸,我们深受其害,工资大大缩水。政治上,蒋介石企图以召开伪国大,选举伪总统,以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我们亲眼目睹了这场闹剧,深感滑稽。军事上,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9月,解放军发起济南战役和辽沈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在解放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面前,国民党统治岌岌可危。虽然国民党极力封锁消息,但是纸包不住火,国民党统治区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国民党军溃败的消息满天飞。
1948年6月,解放军发起豫东战役,先后两次解放开封(6月22日攻占后又主动撤出,10月24日再次占领),开封也成了解放区,河南大学南迁至苏州(这时已没有国立黄河水专的消息了)。据传,河南大学南迁后,开封又成立了中原大学,招收革命青年。实际上,开封第一次解放时,华北大学、华东军政大学等校在此联合招生。这些消息我们很快就断断续续听说了。但是,当时要去开封已十分困难,因为淮海战役即将开始,长江以北大军云集,津浦路和陇海路东段已很难通行。那时,我们许多实习的同学已先后聚集到苏州,一方面,同从开封出来的河南大学工学院同学会面,了解情况;另一方面,等待时机,渡江北上。
这时,在安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原想从这里直接去开封,后因种种困难,没有成行。正在这时,有同学从苏州河南大学给我来信说,他们有几个人已准备渡江,到苏北解放区去,有人带路,叫我立即赶往苏州,同他们汇合。我接到信后,立即起程前往苏州。但是,当时国民党军已经封锁长江,长江断航,交通十分困难。几经周折,1949年2月底我赶到苏州时,那几个同学已在2月初,经镇江附近的瓜洲渡口渡江北上了,这样,我就不得不滞留在苏州河南大学工学院,等待时机。
有意思的是:去苏北的那几个同学,到了淮阴解放区就参加工作了,经过短期培训,接着就随解放军过江,返回来参加江南解放城市的接管工作,有一个同学后来在苏州又和我见面了。
1949年4月20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4月23日解放南京,4月27日解放苏州,我终于迎来了解放!不几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政治部贴出布告,建立“青年干部训练大队”,招募知识青年入伍,我非常高兴,立即报名参加。5月7日,我佩带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从此,我又开始了生活的崭新一页。
1949年5月,初着解放军军装的何沁
从爱看小说说起
在谈我的军旅生涯之前,我先说说我对文学的兴趣和追求。我是学水利工程的,但我不喜欢工科,而喜欢文学。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由于我有比较大的潜力,所以在课余时间,尽量搜集一些民间流传的小说、唱本来看,从中得到不少乐趣,也增长不少知识,由此我开始有了看“闲书”的习惯。
在我上初中以后,学习情况总的来说不是太好。我是跳级进入初中的,小学六年级的许多课程主要是算术中的分数和四则题没有学,因此,初中学起来就很吃力,成绩也不太好。由此,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于是我把兴趣转移到文学方面。我在课外时间主要是看小说。这时,我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诸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不过,那时看书的兴趣主要还是书中的故事情节,看《红楼梦》,就为贾宝玉、林黛玉的关系发展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而魂牵梦绕。我先后找来《续红楼梦》《后红楼梦》《红楼圆梦》等书看,不管这些续书的艺术价值如何,当看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在太虚幻境会面时,非常高兴,这种大团圆的结局给我以满足感和慰藉,可谓只看“荒唐言”,不解“其中味”。当然,从长远看,《红楼梦》在文学上对我的影响还是不小的,诸如人物的刻画、情物的描绘等等,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