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们中东组升为处,半年以后,何英被任命为副部长,把我调去给他做部长秘书。那时部级干部像姬鹏飞、乔冠华全都在3楼,这一层的办公室,朝南的都是部级、副部级别领导的办公室,朝北的都是秘书的办公室,我们三个秘书在一个房间。当部长秘书两年,具体做的事情也和之前做司长秘书差不多,管理机要文件,管理主管地区的上送文稿、案件、报告等,安排外事活动的日程,出访活动也要跟随。何英副部长主管西亚和非洲地区,这一地区的总统、总理及重要官员来访时我大都陪同,因而我国主要省市和著名城市我也光顾了不少,我也为此而庆幸。
出访非洲多国
给何英副部长当了两年的秘书,我又调到了西亚北非司三处(西非处)去任处长,其间我曾经出访过非洲多国。我曾随农林部副部长郝中士作为内部工作巡视了非洲7个国家,这7国全是法语国家,环境很艰苦。当时农林部派了3个人:1个翻译、1个局长、1个副部长。我作为外交部的处长随同。1974年我还陪同耿飚副总理访问了非洲8个国家,历时45天。当时陪同访问的还有部长助理、政治部主任林中,非洲司司长何功楷,中联部的两位局长,经贸部处长王文栋,外交部礼宾司处长张龙海,江康以及三个翻译。其中两个翻译是部里派去的,法文翻译是侯贵信,英文翻译是杨中良,此外还有一位是耿飚副总理夫人的女翻译,叫刘亚男。我作为西非处处长,主要负责耿副总理会见驻在国总统或重要领导时的记录并编写简报,访问后起草访问总结报告,回部里再整理有关会见、会议记录,送部办文印处印好后发送中央及有关部委和外交部有关地区业务部门。
1972年,我(左)与农林部副部长郝中士(中)、农林部外
事局局长秦风翥(右)在尼日利亚首都的拉各斯宾馆
1974年,耿飚副总理夫妇访问非洲8国与随同人员在广西南宁宾馆合影
(前排左一是我,左三起依次为何功楷、林中、耿飚及夫人赵兰香、中联局局长刘晋、王文栋、张龙海;第二排右二为江康、左五为刘亚男、左四为侯贵信)
1974年,应贝宁总统克雷库邀请,作为我国政府代表团成员,我陪同当时的体委副主任(党组书记)于步血前往贝宁,庆祝克雷库革命10周年,是作为政府代表团去的。中国与利比里亚建交时我作为外交部的官员参与了建交协议的有关工作,当时由我驻塞拉利昂大使宗克文任团长,我作为二把手,与译员周文重(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大使,现任博鳌经济论坛秘书长)和何金才同志赴蒙罗维亚(利比里亚首都)进行建交会谈,达成建交协议,举行了签字仪式,发表了公报。
1974年,周恩来总理会见达荷美(现称贝宁)外交部长阿拉达耶一行
(后排左二是我,前排左四为姬鹏飞外长,前排右二为何英副外长,后排右一为高建中、右二为温业湛)
职务
1980年,我被派往马达加斯加使馆,以一秘和首席官员的身份接替前政务参赞金民生的工作。当时飞往马达加斯加的旅程也很曲折:我们要先到巴基斯坦,然后飞往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再由亚的斯亚贝巴飞往坦桑尼亚,最后由坦桑尼亚飞往马达加斯加。
我们的大使是甘野陶,他是位资深的老革命,原为外交部条法司司长,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美援朝期间曾任驻朝参赞。我到马达加斯加时他已经73岁了。后来接替他的大使戴平同志也是位老革命,曾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政治上十分老道。我是首席官员,也是党委委员,任调研室主任。我们还有两位参赞,一位是经贸参赞孙林山,一位是商务部派出参赞。我们当时的三秘任大使译员,名叫武东和,他中、外语水平很好,后提任二秘,再后来调非洲司任处长、参赞,又先后担任驻尼日尔、马里和朝鲜大使,最后成为了外交部领导成员,副部级干部。
我在马达加斯加管研究室。刚到使馆时把我分到办公室担任主任,可我根本没负责过行政管理。后来还是干部司派来了陈志坚同志接替我,这样我才回到了相对比较熟悉的工作岗位上。陈志坚是一秘,但外交上有规定,称“在先权”,同一职衔,谁先来谁在外交官的名单上靠前,因此我仍是首席官员。
我的工作仍是以调研为主,收听驻在国和外国广播,阅读报刊、杂志,以及对外事活动中的材料进行收集研究。调研也就是研究驻在国的情况,掌握动态。另外,作为首席官员,有时大使不在或是回国时,就代他行使职务,担任代办。
马达加斯加的情况
使馆环境
和毛里塔尼亚相比,我在马达加斯加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改善。我们原先在毛里塔尼亚时没有正式的使馆馆舍,甚至连卫生间都没有。到了马达加斯加就不同了。首都塔那那利佛是山城,我们的使馆就在半山腰上。从使馆往下看去,风景特别好,山下的风景及首都全貌一览无余。顺着使馆再往山上一点就是一个旅馆,整个旅馆都租给了大使馆,一共五层楼,每个房间都类似于宾馆的标准间,有卫生间,居住设施较完备,整个建筑环境也很优美、清新,可以说这座馆舍是当地最上等的建筑物。旅馆一层有大厅,顶层有接待大厅。这个旅馆是一位有华人血统的人修建的,他对我们也特别友好。
1983年,我的爱人终于来到了马达加斯加,一直到1989年我提升为参赞,调到一个大西洋中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甚至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弹丸之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任代办。
1983年,妻子王霞秋摄于马达加斯加街心公园
自然条件
马达加斯加和毛里塔尼亚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好像是两个世界。马达加斯加是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岛,环境优美,气候、植被条件都很好,而毛里塔尼亚就是纯粹的一片不毛之地。
马达加斯加岛和非洲大陆隔着莫桑比克海峡,那儿的海水很蓝,看着就让人心旷神怡。马达加斯加首都是丘陵地貌,道路高低不平,因此没人骑自行车。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基本是山城,只有西部是平原,因此农业生产都集中在西部。
马达加斯加的动植物物种很丰富,譬如狐猴,这种有着大眼睛、大耳朵的灵长类动物存活在地球上已有3500万年。还有指猴,如同狐猴,这种几乎能攀附在人手指上的小巧生物也是马达加斯加独有的。
猴子面包树也是马达加斯加非常出名的植物,它的果实巨大,甘甜汁多,是马达加斯加岛上猴子的主要食物来源,没有它猴子活不了。还有芒果、木瓜、香蕉、可可、咖啡,这些都是马达加斯加岛上的盛产。
马达加斯加岛的海产品也十分丰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海参,当地捞海参的华人(包括我过在那里修筑公路工程的工人)特别多,鱼虾等海鲜产品也很丰富。我回国时就带了不少海参,都是我国修建公路的工人同志送给我的。
1983年,我和妻子在马达加斯加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