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诗情画意锦绣人生--顾文霞回忆录 第18节

点击:

王晓棠是军人,她说军与民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军民鱼水情,我高兴地说:“好的,我给你做一幅‘军民鱼水情’的刺绣吧。”她连忙说:“好的,好的。”

我让北京的一位老书法家替我写了绣稿,然后绣成了一幅50厘米×60厘米的《鱼水情》绣品,精心地用苏州的红木镜框装裱起来。当我将此作为礼物送给王晓棠时,她高兴极了,她把这幅绣品放在了八一制片厂。有不少人提议:“妇联组的同志可以到八一制片厂去参观。”王晓棠满口答应:“好的好的,可以来参观。”

 

1994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顾文霞向八一电影制片厂赠送《鱼水情》绣屏

后来我们真去八一厂参观了,还在一起吃了饭。八一厂的政委、书记看到了《鱼水情》的绣品,都赞叹绣得太好了。其实送这个绣品的寓意是非常好的,是将苏绣艺术和军民关系一起送给了他们,所以大家都很高兴,王晓棠还兴奋地邀请大家看电影。

王晓棠让我也很感动。在会议期间,她开始为我们摄像,制作出一个录像片——《东方之子》,让大家留作纪念。

那次分别后,王晓棠来苏州找我,一见面就让我给她准备红烧肉吃,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随意,让我感觉特别亲切。我和王晓棠的姐妹情谊也这样一点一点建立起来。

一个姓黄的同志陪着她一起来的,我们在一起吃了顿饭,她告诉我,想和我合作拍一部电影,我慌忙摇头:“我不会演,我不懂电影的,我不行。”她说:“你就是太谦虚了。”

在王晓棠的劝说下,我最终决定出演这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芬芳誓言》。它的内容大意是:一个跑到台湾的人,若干年后来大陆寻找他原来的妻子,但是他的妻子在他没回来之前早就去世了。他的妻子原来是做刺绣的,让我在影片里扮演这个台湾人妻子的朋友。

政协会上喜相逢,拍摄影片露真情

可以说我是本色出演,因为我在影片中的名字也叫顾文霞,就是按照实际情况演的。总共拍摄了5天,非常紧张,一个镜头在这里拍,下一个镜头就跑到另一个地方拍了,还到吴江去取景,十分辛苦。

 

2001年9月,刊登在《浙江在线》上的《芬芳誓言》剧照(左一为顾文霞)

其中有一个镜头,就是几个人在一起商量怎样更好地表现刺绣,需要的道具是一杯玳玳花茶,但是拍摄现场却没有玳玳花茶。王晓棠马上准备让人开车去南京取玳玳花茶,我说:“这样的代价太大了,现在立即要拍到这个镜头了,来不及了,我倒是有个办法,你们相信我。”我将附近的夜来香小花用针线串成玳玳花的模样,真是和玳玳花像极了。王晓棠很高兴,她说:“这个办法很好,不用去南京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王晓棠的敬业精神,就是一个道具,她都要精益求精。

2001年这部电影上映并一举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影片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以及华表奖评委会奖。

 

2001年,顾文霞在电影发布仪式上讲话表示感谢

敢为天下先,首建专业艺术博物馆

1986年,我从苏州刺绣研究所的所长职位上退了下来,退居二线继续发挥余热。早在十几年前,我萌生了建立苏绣艺术博物馆的想法,现在从工作单位第一线退下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建立博物馆的愿望被提上了日程。

凑巧,江苏省一位领导来苏州视察工作,我向他陈述了创办苏绣艺术博物馆的想法,这位领导也认为是好事,让我打个报告。事不宜迟,我写了一份报告给省里,省领导对此特别重视,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在请示报告上逐一批示,且赞许有加。省轻工业厅慨然一次性拨款20万元作为博物馆开办经费,苏州市拨款6万元。

苏绣艺术博物馆选建在苏州刺绣研究所附近的王鏊祠堂,这个祠堂是从前的宰相留下来的,我想用一个原汁原味的古建筑来开办刺绣博物馆,展示中华古老而悠久的传统技艺。这个祠堂没有收取我任何的费用,完全是无偿使用。

我又请赵朴初题写“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的馆名,他满口应承:“我给你写,马上就写。”一周后,我接到了他寄来的墨宝。我非常感激这些老前辈们给予我的支持,老前辈们为了我们博物馆的建立,确确实实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和精力,这些恩情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1986年9月的重阳节,我将“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的牌子挂起来,这代表着苏绣艺术博物馆正式成立了,它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第一个专业刺绣博物馆。

博物馆的技术定位是以古绣复制古画、名画、照片及大幅刺绣工艺品为主,同时藉此培养苏绣技艺传人。我担任博物馆馆长期间,在刺绣文物复制、古画绣制和大幅绣品方面开拓创新,也使博物馆经济自立,在同行间是十分突出的。

在博物馆的筹备阶段,我将原来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做的绣品调过来,先开办了一个苏绣展览会。一方面,博物馆要联系有复制需要的客户;另一方面,我们会复制联系来的订单。需要复制绣品的客户来到博物馆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介绍。如果是比较珍贵的绣品,就当场全方位拍照、摄像,然后将原件归还给客户,如果有不清楚的再到保存原件的地方仔细观察,如此往复,最终绣制成能够以假乱真的“珍品”。

与此同步的是,与客户口头或书面达成一致后,我们会绣制两份复制品,一份交予客户,另一份则留存于博物馆里,所以我的博物馆里有不少质量上乘的珍品。

在《华人时代》上刊登的《顾文霞:苏绣绝代传人》中这样写道:

20世纪80年代,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墓出土了一批距今2000多年战国时期的古代刺绣品,其中一件凤鸟花卉浅黄绢地锦袍,绣技精美,实属罕见。它由28只凤鸟和相应花卉组成,全部用绣线环圈锁套而成,出土时已呈风化之状。顾文霞闻讯立即与收藏这批古绣品的荆州博物馆联系,希望参观、复制。当她见到这件古绣品时,它的质地已变得极其脆弱,别说触动,稍微接触到人的呼吸,便会随“风”散去。她和同伴戴上口罩,屏住呼吸,隔着一定距离,透过放大镜小心翼翼地将一小块一小块图案、针法记下,并从背面的褶皱处找到长袍幸存的原色。之后,她们架绷开绣,将小样与原物仔细对照,确信无误后方回苏州。

7个月后,一件完全按照古绣品原貌绣出的战国贵族绣袍展现在世人面前:刺绣纹样由花卉和凤鸟组成。凤鸟双目炯炯,头戴四束花冠垂于两边,三束嵌色花缨分布两侧,具有典型的楚文化浪漫主义特征,反映了极高的中国工艺水平。古绣品复制成功引起巨大反响,专家予以高度评价。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复制了汉、唐时期的6件古代刺绣,这6件古代刺绣分别是江苏东海县尹湾村汉墓群出土的1件名为“珠慧长生图”的绣衾、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5件佛教用品。绣品出土时均已成残片,色泽难辨,复制组多次前往实地,翻阅有关的图片资料,力求恢复古代绣品原貌。东海县汉墓墓主是一位中年妇女,随葬的丝织衣物很多,但绝大部分已腐朽无存,仅覆盖在尸体上的第二层绣衾还留有残片,经拼复,全副残长154厘米、宽约47厘米,图案集写意变形与写实于一体,人物、飞禽、猛兽共处于云气之间奔腾活跃,其间寄托了统治者祈望长生不老、分享神仙欢乐种种愿望,也是儒家“天人感应”的世界观和燕齐方士道学观念的反映。复制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