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诗情画意锦绣人生--顾文霞回忆录 第20节

点击:

非同寻常的画稿注定要采用独出心裁的绣法,顾文霞潜心斟酌画稿、勾绷、上绷、配线、针法、色彩,超长的画面无法在常规的绣绷上绣制,她创造性地采用3个绣绷同时绣制,边绣边卷绣面。她专门请专家为绣工上课讲解画作,使绣工领悟画意。6名画工一丝不苟地画制1个多月底稿,14名技艺高超的绣女采用套针、缠针、虚实针等十多种针法,五百多种色线,历时14个月,于1995年初完工。作品精心绣制了姑苏繁华的景象: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一镇、一街的景物。除了苏州秀丽的山水、险峻的城池外,还有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的样貌,点缀各种拜寿、娶亲、府试、社戏、出巡热闹场景,反映了清代盛世的风俗民情。绣作将画幅中的湖光山色、沃野良田、村镇城池、街巷河桥、舟船商贩、百货店铺、各式人物、社会风情,化为丝光线色的绣面,栩栩如生。

名绣聚馆,争奇斗艳

《姑苏繁华图》绣成品全长12.8米,宽0.358米,是苏绣史上最长的绣品,绣面平整,排针齐密,线光明丽,色泽淡雅,古色古香,“平、光、齐、匀、和、顺、细、密”的苏绣艺术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1997年,苏绣又添一新巨作——《孙子兵法图》。这幅绣作是比较特别的,因为当时长篇绣字的苏绣还未曾有过,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作品,我亲自奔赴北京到故宫博物院研究绣件用料,决定选用古色古香的玉黄色塔夫绸,这样可以更好地与古籍相符。

绣制《孙子兵法图》的初衷是想把中国历史悠久的兵法和苏绣结合起来,这本身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孙武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常高,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连世界上著名的西典军校(美国军事学院)都在学习《孙子兵法》,所以它不仅仅属于中国的文化,国际性影响也很大。于是我萌生了把《孙子兵法》绣制下来的想法,我想把中国古代兵法中最好的东西用刺绣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出来。

经过比较斟酌,我选用《魏武帝注孙子兵法》版本,请时年83岁的程可达用楷书抄写,并与我的首徒、也是苏绣高手余福臻一起指导开绣,同时开出31个绣绷刺绣。《孙子兵法图》绣成后采用可折叠的经折式,形成一本绣册,长65厘米、宽36厘米、厚5厘米,共30折,打开后长11米,每页上均匀地绣有二百多字,页边配黄底棕色牡丹图案的锦绫镶边,并根据明代石刻拓片,在第二页上配绣一幅孙武全身像。它史无前例地将兵法、书法、石刻拓片画像、刺绣艺术集于一体,成为苏绣中的传世佳作。

 

1997年,顾文霞(第一位)等绣制《孙子兵法图》

在苏州穹窿山中有个“孙武苑”,《孙子兵法》的绣品就是在那里完成的。将兵法和苏绣相结合,这是属于我们的首创,在此之前,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这幅绣品后来被收藏在了苏绣艺术博物馆里。

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在我的带领下,十多年来复制战国以后刺绣文物二百余件,收集民间绣品许多件,抢救、整理了一百多件宝贵资料,并做到不依赖上级拨款,经费自给有余。

1978年以后,我参与绣制的巨幅作品有:

(1)1991—1993年主持完成了《红楼十二金钗》双面绣屏风,为台北凤甲艺术馆收藏。

(2)1998年主持绣制了16米长的《秦淮胜迹图》,现收藏于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

(3)1999年绣成《维摩演教图》,是关于佛教的绣品,2000年将此绣品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

 

《维摩演教图》

 

2000年,南京博物院收藏顾文霞的《维摩演教图》证书

(4)2002年绣制了由5框组成的全幅《清明上河图》,全长3米多。图上的各色人物形态丰富,各具特色,最能表现出刺绣工艺的流程,是反映苏绣技艺的最直观的作品,对后代人了解苏绣的意义更大,后在苏州工艺博物馆展出。

(5)2002年根据左笔书画家费新我绘制、由书法家费之雄加跋的《刺绣图》,制成了2米长的表现刺绣工艺流程的绣品。现收藏于台北凤甲艺术馆。

(6)2004—2006年完成了《百龙图册页》。体现了从图腾时代到近代的“龙”的演变过程。同期还完成了“孔子生平”和“古代神话人物”册页各十几幅绣品。这些作品均被台北凤甲艺术馆收藏。

在20世纪80年代,我到国家收藏家学会举办的培训班(培训国家的文物鉴赏人员)讲课,专门讲关于刺绣方面的知识,讲应该怎么鉴赏绣品、怎么区别绣品的优劣。我怎么能讲出这些系统的专业知识呢?就是在多次的复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摸索、学习的过程中体悟出来的,向一些专家请教学习收获到的。

创新开拓,与时俱进

根据我从事苏绣的经验,我觉得从事这项工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学、仿、创、传。

“学”是学知识、学技能。“仿”是仿制作,是实际操作。只有“学”好、“仿”好,以后才能创出好产品,进而创出一个事业来,然后传承给下一代。我觉得既然是仿,就要“像”,即所谓“仿古要乱真”。“乱真”的界定也很重要,“乱真”不能自封,要得到国家承认、公众的认可。20世纪60年代,为故宫博物院仿制的那些东西(仿古绣)质量都很过关,被认可为国家级文物。“仿”还要做到的一点就是“修古要传神”,修复的东西要传神,不能让人家一眼就看出来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针法不对,材料不对,就违反了修古传神的基本原则。“创”是“今用要创新”,而现在大部分仅仅只是“仿”了,而我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挖掘并且注意创新。

 

2004年,顾文霞的代表绣品《靓猫》

再说“创”和“传”的问题。“创”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创业。创业是创业绩规模,创新是基础,其难度更大。在这一方面,学生梁雪芳起点较高,悟性也较好,所以我把创新特色的任务交给她。

我和丈夫将我的作品总结为三个字:“古、精、新”。“古”是对古人技艺的继承,没有好的继承就没有发展,古人留下的古老文化我们必须要虚心学习;“精”指的是自己一生创作的作品,包括代表作猫、金鱼、孔雀,以及人物、风景、花卉等;“新”所说的就是苏绣中发展出的新题材,新产品和大幅装饰品,如以孔雀羽绣为代表的苏绣新技法以及新材质在刺绣上的应用。“新”只是“创”的一部分,但“新”却是最重要的,“新”是“古”和“精”的核心。

我现在把仿古的方向和任务交给儿子和儿媳妇去做了,儿媳妇也是家属传承的弟子。还有更多面对社会开放式的招收弟子,我们的基本思想就是“海纳百川”,形成新老交替的局面。

苏绣也要与时俱进,我的代表作——苏绣猫也是“精”的特色产品,工作分两步走。一方面,我将猫禽家畜类的与时俱进的工作交给了另外一个徒弟范月花。她正在将我的猫系列作品进行一幅幅的仿制。要真正成为我的传承人,需要把我的代表作全仿制一遍,学到绣猫的诀窍,而且刺绣水平一定要有保证。另一方面,我的徒弟要有自己创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