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诗情画意锦绣人生--顾文霞回忆录 第19节

点击:

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还复制了虎丘塔出土文物刺绣宝相莲花纹经袱、清乾隆帝龙袍、沈寿的《世界救主耶稣》、宋庆龄结婚礼服等传世之作;现有战国、汉、宋、明、清文物200余件刺绣复制品,收集民间绣品100多件,抢救、整理了许多宝贵资料,为沈阳故宫复制的炕毯、椅垫、椅披等宫廷绣品,还为外地博物馆复制出土的刺绣文物,为国家抢救、整理文物服务;举办了中国古今绣品陈列展、中国宫廷苏绣艺术展览,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清代宫廷文物展览等,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绣品向世人无声地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敢为天下先,首建专业艺术博物馆

我还复制了大葆台博物馆送来的西汉墓文物残片。大葆台的人询问我:“你能复制吗?你能解决的话,我们是要感谢你的。”因为之前,他已经先后去过上海、西安,结果都不行。我回答:“可以,明天你就把东西带过来,大家研究研究。”

其实也是因为经过多次的锻炼后,有点经验了。第二天我看到了实物后,告诉他:“你放心吧,我完全可以做。”本来他是挺担忧的,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人应承复制,当他听到我答应复制时,真是高兴得不得了。当时的经济效益差,他表示没有太多的钱酬谢我们,“我们这个博物馆是为了复制文物,再现文物,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听我这样说,他感激极了。当我们将复制好的绣品呈现在他的眼前时,他特别满意。

接下西安法门寺的复制工作,还是我在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在开会期间,我接到一个电话,通知我去西安法门寺复制文物,于是会议结束后,我从北京直接去了西安的法门寺。法门寺复制的都是一些佛教的东西,因为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所以等我看到法门寺的文物时,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在我开始动手绣制之前,还听了法门寺的人讲的一些关于佛教的历史,这样对文物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东西重点在绣线的用法上,一针下去要求针脚与针脚要合在一起,不要有缝隙,也叫合起来的绣法,是闭口。如果一针下去出现了一条缝隙,那就叫开口。

我先绣了小样给他们看,他们看到样品很满意,于是我从西安回苏州继续刺绣,回来后得到了老工人们的大力支持,大家都觉得复制文物是责无旁贷的事情。慢慢地因为刺绣实践的增多,我对刺绣的方法掌握得也越来越多了,其实就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总结,逐渐掌握了更多刺绣的知识。

我还曾经复制过宋庆龄的结婚礼服,复制好的礼服后来放在了宋庆龄纪念馆里。宋庆龄的保姆是苏州人,所以我对她的保姆有点了解。宋庆龄的物品都属于近代的日常生活用品,所以我一看就明白其中的技艺,工序不是太复杂。除了礼服还有三条被面,我们博物馆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在传统和创新方面,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探索与社会上的刺绣艺人合作成为互动互助的刺绣专业队伍。1983年,我们发现太湖之滨的镇湖街道对求职求艺的强烈愿望,有些已在学习双面绣和艺术品了,我很高兴。正好1987年亚运会要在北京召开,我在北京宋庆龄纪念馆里受到了亚运会筹委会同志的接见,他们真诚地希望我们为亚运会准备礼品,明确表示让我们提供100幅苏绣的双面绣作品——小猫台屏,我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回到苏州,我立即与镇湖妇联和绣娘卢菊英联系,她们欣然答应。她们勤奋努力,不分昼夜地交流和研究,我们以指导绣猫技法来帮助她们,边教边学效果还不错。历经6个月的奋斗,我们圆满完成了亚运会的任务。大家都很高兴,这是我们与镇湖绣娘的第一次帮教合作,这也使我体会到城乡结合的优势,既可以组织规模生产,亦可以提高技艺,发展礼品、展品和旅游纪念品的机遇,这条路是会越走越宽的。从1987年开始至今,研究所和博物馆的相当一部分产品都是高新区镇湖街道来协同完成的。

名绣聚馆,争奇斗艳

我在苏绣艺术博物馆期间,馆里展览的绣品一直是丰富的,各种各样的都有,后来绣制的大件作品比较典型的有《姑苏繁华图》《八十七神仙卷》《孙子兵法》《秦淮胜迹图》《维摩演教图》等。

《姑苏繁华图》是其中成就很大的、在我的复制品中地位很高的一幅。在这幅绣品中,不但运用了苏绣中传统的针法,而且还运用了很多新针法,绣线的色彩高达二百多种,也是我们特意制作的,成品的效果很好。

 

2005年,顾文霞再次组织绣制《姑苏繁华图》,并在《姑苏繁华图绣卷后记》中记叙:“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清宫画院供奉苏州徐扬(字云亭)的传世佳作。原作藏于沈阳故宫——辽宁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该画卷采用我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木渎)一城(苏州)一街(山塘)的景观。粗略计算约有一万二千余个人物,近百只船楫排筏,五十余座桥梁,两百三十多家市招。它如实记录了清朝乾隆年间苏州繁华兴盛的景象。

苏州是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苏绣的发源地。为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发扬优秀传统,开创刺绣艺术新领域,本人于1990年率十余名技艺人员历时一年有余,采用十多种针法、二百多种色线,精心绣制全长十二米八的绣卷,创造了目前绣卷长度的历史之最。将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世珍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馆长顾文霞记)”

绣制这个巨幅的作品,我确实动了不少脑筋。因为原图本身比较大,如果按照普通画稿那样展开来绣制,肯定是不现实的,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办呢?我们想了不少办法,最后决定展开一段画卷绣制一段,然后将绣好的部分收起来,再放出来一段绣制一段,采用将大化小的方法。因为这幅图太大了,属于巨幅中的巨幅,所以放和收的时候都要借助工具来帮忙,用木头的轴都不行,木头的强度不够,而且太粗大了,卷的时候容易导致画卷中间的松动,必须用钢管的才行。在绣制的过程中不断有新问题出现,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法,不断改进。

2006年樊宁发表于《中华儿女》杂志上的《苏绣奇女顾文霞》一文中这样介绍《姑苏繁华图》绣品:

顾文霞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用传统苏绣技艺演绎书画的意境,指导绣制的古画出神入化,苏绣史上最长的绣作《姑苏繁华图》就是在她手上诞生的。

《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宫廷画家徐扬绘制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画作全长12.8米、宽0.358米,长度为《清明上河图》的2倍还多,盖有乾隆至宣统14枚鉴赏钤印,为国家一级文物。它布局严谨,气势恢宏,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生动描绘了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000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竹木筏子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它是研究“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虽然这幅画保存完好,但却命途多舛,当年溥仪把《姑苏繁华图》偷运出宫,藏到长春的伪满“皇宫”。日本投降后,他又企图将此画同其他文物偷运国外,结果在沈阳被苏联红军截获。解放后,此画由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早在1986年庆祝苏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顾文霞曾组织绣过《姑苏繁华图》的局部。1993年,一位香港收藏家看到这幅局部绣品,惊为罕见,言辞恳切地要求定制《姑苏繁华图》全卷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