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诗情画意锦绣人生--顾文霞回忆录 第21节

点击:

2009年新春年会上我提出了一个创意:用刺绣艺术作品为祖国60周年大庆献礼。在苏州市原文化局局长钱缨、顾笃璜等老前辈的发起与支持下,苏州国画院院长周矩敏和吴门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倪振人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将近二十位苏州著名画家、书法家、刺绣家联合创作了《春暖大地》。《春回大地》的寓意是春天已经到来,按照这个格调做出来的《春暖大地》,寓意是改革开放30年后,春风已暖遍神州大地,祖国已基本实现了四个现代化,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已基本形成。中华大地一派春暖大地、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令人喜不胜收。

 

《春暖大地》

 

2011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颁发的收藏证书

该作品是梁雪芳和她的工作室二十多位绣娘用7个多月的时间日夜赶绣完成的,这是镇湖绣娘的大幅作品首次进入国家博物馆被永久收藏。这是梁雪芳及工作室在人、财、物方面全身心无偿投入的成果,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创新开拓,与时俱进

这幅苏绣的意义深远,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该绣品传承并深化了我开创的从模仿画绣到创意画绣的新理念。

第二,通过此次艺术创意,探索了苏绣艺术在知识产权和版权方面的一种协调方法,为刺绣艺术的持续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第三,创造性地将孔雀羽线与丝线等材料与当代吴门画派的中国画创作相结合。在绣制过程中,在绣法与技法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将不同纤维材料运用于苏绣艺术中,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第四,该幅优秀的苏绣艺术作品作为苏绣界和美术界献给祖国60华诞的礼物,从创意、设计、制作到完成共花费了11个月的时间,经苏州市人民政府的赞同和画绣方的意愿,双方一致认为《春暖大地》敬赠给国家博物馆是众望所归。在捐赠仪式上,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我写下了“千针万线寄深情,千言万语颂昌盛”的感悟语。

对于现在的刺绣行业来讲,我觉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思想也一定要开放,在某些环节上要借用现代技术简化和提升工艺环节,譬如用电脑来进行图像处理、色彩分析、样稿修改和复制等。还有一个大家现在都很关注的、刺绣行业很突出的问题——版权。我们要想一些办法来解决,协调和调动书画界、摄影界、电脑应用界、旅游界、建筑装饰界以及相关产业和媒体共同出谋划策,为苏绣产业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目前我们在新的研究上还很不够,我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在苏绣上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新作,这才是我最大的期待。

筹建工作室,继续发余热

1999年5月,我从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苏绣艺术博物馆馆长职务上退休,接着筹建了“顾文霞大师工作室”。

2001年,年届70岁的我为发挥余热,继续为苏绣行业的发展做贡献,根据国务院97-217号文件《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在江苏省轻工业厅的支持下,自筹资金,“顾文霞大师工作室”挂靠在江苏珍宝堂名人艺术精品有限公司下面,完全自负盈亏,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2001年,“顾文霞大师工作室”的开业照(右一为顾文霞)

《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是轻工业部给国家提交的一份报告,其中心意思是: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要受到相应的保护,如果不保护就容易流到国外去;从事中国工艺美术的人要受到相应的保护,因为人才是关键。报告里很明确地提到了几点建议:国家级别的工艺美术大师所在的单位应该有下属的大师工作室;鼓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课徒传承。1997年《人民日报》上也刊登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2002年4月苏州市委、市政府为工作室正式授牌。该工作室以继承和创新相结合,重点研制“古”、“精”、“新”产品,精心收徒、课徒。工作室以师徒合作的双赢机制方式运行。

 

2002年,苏州市领导班子为大师工作室授牌。左二为顾文霞

工作室的成员除了儿子、儿媳外,儿子的岳父、岳母也来帮忙。儿子的岳父原来是苏州刺绣研究所所长、党支部书记,儿子的岳母也是同行。

工艺需传承,早有收徒意

我认为苏绣要发展必须古、精、新,不继承传统就丢失了根本,不创新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不精益求精就动摇了存在的基础。如果说我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苏绣艺术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一直考虑如何弘扬光大苏绣艺术,因为历史在发展,苏绣也要发展,我期望更多人研究苏绣,繁荣苏绣。

以前的我一直忙于本职工作,直到退休自创大师工作室后,已经年逾古稀,却看到了苏绣行业表面繁荣背后的“内忧外患”,发现苏绣高素质人才奇缺,所以我决心要为苏绣发挥自己的“余热”。由于自己年老体衰多病,“事必躬亲”已是力不从心,为此拟用“课徒”的方法来延续自己的苏绣情缘。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收了首徒余福臻,2007年她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0—2004年,我又收了3名徒弟,她们都是承制我工作室精品、经过我多年培育的佼佼者。2006年和2007年各收徒一名,2010年收了4名帮教徒弟。

为了苏绣后继有人,也为了将我的苏绣技艺传给后人,我特撰文表达收徒的意图和计划,摘录刊登于《姑苏工艺美术》的《课徒情缘》一文如下。

一、总体设想:

1.宗旨。发扬光大苏绣艺术,再创技艺“新局”。

2.培养方法。用学院培养研究生“压担子”的方法,以苏绣精品为目标,以规划、计划、督促、检查为手段。

3.培训费用全免。

4.两种弟子。一是帮教弟子,二是正式弟子。初入我工作室的弟子,因对其技术水平不明,一般需做两年的帮教弟子,其间承制我工作室的精品刺绣——可以按质量取得加工费,待其成熟后发展其成为正式弟子。

我最想让徒弟们呈现出来的是她们各自的创意,所以我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给她们各自一个发展方向。我对绣品的新要求就是精和简,每个学徒都应该以产品为龙头,不能照着老一套的东西做,不能墨守成规。

在传承工作方面,以“因人施教”的原则进行培训。2006年起,我按照自编教材对弟子进行系统讲课。2008年已选定一名弟子进入“小猫”的“试绣阶段”。待完成7种猫的绣品并考核合格后,将被认定为“顾文霞苏绣猫的‘留种式’传承人”,继而进入小猫绣品的“创新阶段”。待在“绣法”和“工艺”两方面有所创新,其绣品考核合格后,将被正式认定为“顾文霞苏绣猫的传承人”。

如何使苏绣这个古老的神奇杰作焕发新的光彩,如何使苏绣这颗东方明珠更加璀璨夺目?我致力于此一辈子,穷其一生之力,才取得了些微成绩,我殷殷期望接力棒传下去,使艺术血脉长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