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台湾的凤甲艺术馆邀请我去参加展览会,因为它收藏了我很多绣品,儿媳作为我的徒弟陪同前往,一共是10天的时间,在台湾受到的照顾很周到。凤甲艺术馆表示收藏我的绣品是为了让后代的人看到好的苏绣作品,绝不会出售。除了参加展览外,我还应邀讲了几节课,和台湾艺术家接触和交流,我觉得台湾同胞是很亲切、很淳朴的。
2005年,顾文霞在台北展览会上讲话
2006年,顾文霞与儿媳张平在台北中山堂留影
画家陈之佛的大女儿陈嗣雪在台湾,也成立了个人刺绣工作室,她招收的徒弟都是从其他岗位上退休后才开始学习刺绣的,所以绣品的做工粗糙一点,但是她对我说:“刺绣是祖辈们留下来的传统技艺,我们要继承并且发扬它,要不断加强交流。”她的话让我很感动,她还特意盛情邀请我到她家里做客。
2005年,顾文霞与陈嗣雪(左)在台北合影
许多人一直在问苏绣的特点是什么,老一辈的苏绣艺术家留下来6个字:秀丽、细致、雅洁。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刺绣工艺与材料的特色,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综合苏绣的针法和绣法,总结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8个字的绣制技巧。发展的目标是“精要简洁,虚实结合,针法互动,彩线传承”这16个字。“针法互动”可以用在苏绣的每一个步骤里,不仅仅是平绣、仿真绣,还包括乱针绣在内,针法之间可以互动。
工艺需传承,早有收徒意
工作室新的发展方向,我也已经确定下来——做大幅组稿的绣品。以前我们做的绣品大多数是依照画稿而绣制出来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仅仅依靠画稿已经不能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要,所以我筹划增加书法和摄影做底稿,同时也可以表达出更多的文化内涵,让绣品的来源多元化。
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是“仿古要乱真,修古要传神”。北京故宫的倦勤斋里的绣品是我的工作室在2010年复制完成的,2011年我们又复制完成了故宫图书馆里的古绣品。
现在,工作室整体上比较稳定了,有了固定的客户,而且客户会主动和工作室联系业务,时常会来些名人。我很知足,比如有人请我绣一只小猴子,然后他再添上一枚邮票,还请我签上名字,如此混搭,传承苏绣,对我和全家人来说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乐趣,身体和脑子可以得到经常的锻炼,益处多多。
成立工作室,能继续为苏绣的发展尽到一点责任,我觉得很欣慰,工作室里的工作需要我,作为大学的客座教授,也需要我经常讲课,各种活动也邀请我去参加,还有固定的政协委员联谊会,生活特别充实,我感到很欣慰,正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苏绣接棒人,个个有特长
在培养徒弟方面,我向金静芬老师学习,由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主要做指导工作,给徒弟们出出主意、指点指点。我是尽心尽力的,而且尽可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再做几幅新的绣品,当然再绣出来的作品肯定是和以前的不同,都是创新出来的产品。
余福臻是我收的第一个徒弟,早在1962年,苏州刺绣研究所举办的第一期专修班的学员毕业了,所里将其中的一个学员——余福臻分给了我。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实践经验上,她都有两个特点:做绣品精益求精,她对自己的刺绣水平永远不满足,她一直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因此绣出来的猫有她自己的特色。在所内,她还赢得了“猫王”的称誉,有些“青胜于蓝”的意思。
众所周知,根深才能叶茂,刺绣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绣品种类广、范围大,才能打开更大的市场,满足不同的需要。余福臻是专心搞业务的人,她没有刺绣以外的行政上的事情,只担任过研究所的业务指导员,是和刺绣紧密结合的工作,所以不会太分心,可以一心一意钻研她的业务。她不但绣制猫、花卉,而且还绣制人物像。她的人像绣做得很好。
2011年,余福臻也已经是“古来稀”的技艺人员了,但是她也并没有离开她喜爱的苏绣行业;虽然早已退休,但是她依然舍不得放弃苏绣,所以在我成立中国苏州艺术博物馆的时候,她又自愿参与了进来,我俩又成了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继续我们未了的师徒情缘和友谊。
现在好多活动我都不亲自参加了,“心有余而力不足”,都交给大徒弟余福臻了,像展览会、评比会、职称评审会、评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大会等等,我将机会都让给下一代,让给后来人。
2005年,在太湖之滨——镇湖,顾文霞与得意弟子余福臻
我还有一个特殊的徒弟,就是我的儿媳妇张平。虽然儿媳妇在刺绣技术上不是一流的,但是她对苏绣的业务知识掌握得很好,最重要的是她对刺绣有很大的兴趣,她愿意学习,愿意研究刺绣。
1999年我筹划工作室的时候,儿媳妇开始全面接触苏绣,走进苏绣行业。因为时间短,所以她的刺绣技术水平不是太好,但是她对绣品的欣赏力和鉴赏力较好,悟性也很好。
针对儿媳妇的情况,我们也给了她发展的方向,给了适合她的定位:她主要对绣品进行鉴赏,要能看懂绣品,搞清楚绣品的寓意。当她拿到一幅绣品时要知道哪个地方绣得好,好在哪里;哪个地方绣得不尽如人意,怎样改才能变差为好。
从技艺上,我可以看出儿媳对刺绣的悟性。儿媳曾经承担了大型名著改编剧《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戏服制作的工作,她承接这个任务后,虚心学习相关的知识,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由她负责监制的戏服做得很好。要做这样的戏服,首先要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认真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给人物以恰当的定位,这样做出来的绣服才会合适和传神。如果一个清朝或者民国的人,而偏偏要做一套现代的服装给她穿,那不是谬之千里了吗?儿媳在这方面让我很满意,她愿意学习,愿意自己琢磨东西。
2000年,顾文霞正在指导儿媳张平学习刺绣
我们和故宫有过多次的合作,我也曾经告诉儿媳:“你应该向故宫的专家们学习,我为什么能够在复古、修古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就是从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开始的,你不学可不行。”儿媳听了我的话,更加认真地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时故宫的一些专家来苏州和我们商谈合作的事情,儿媳能够直接和专家们接洽。在向故宫的专家们学习和与故宫之间的合作问题上,在古文物、古绣品的鉴赏方面,她已经有所造诣。她所监制的故宫倦勤斋的刺绣文物复制品曾在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节目中播放。总的来说,儿媳还是比较有潜力的,她所做的事情让我们感到很欣慰。
建立工作室,收徒弟,归根结底是为了报恩。我始终怀着一颗报恩的心,报答国家,回馈国家给我的机会和恩情。正是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有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帮助,有了国家政策的扶持,我才能够在苏绣技艺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一些可喜的进步。
我希望每个人都事业有专攻,相互之间愉快合作。因为一个人要想做精做好,必须专攻一个领域,我也希望和徒弟们成为良师益友的关系。几个徒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她们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了自己的苏绣工场,我挺佩服这些年轻人做的这些事情。她们都很专业,但是还需要老师的指导,在创新方面还要花大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