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接棒人,个个有特长
2000—2004年,我收了3个徒弟,收这3个徒弟的目的是为了我的工作室储备后备力量的。“顾文霞大师工作室”是以销定产的性质,产品定位是“古、精、新”中的高档,对徒弟的要求是:在工艺水平上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我只作指导并相互切磋技艺。
2006年,顾文霞和徐业彤与徒弟合影
收的3个徒弟范月花、高美玲、尤小英,其中范月花的基础较好,所以我重点培养她成为绣猫的传承人。其余的两个都有各自的工作室,她们的工作室里都有一部分绣娘,长期为她们做绣品。我的这两个徒弟,现在都是高级工艺师职称了。
根据高美玲本人的意愿和我们对她的综合考评,我们为高美玲确定的发展方向是重点刺绣花卉。她也可以复制古品,仿制《姑苏繁华图》,一幅比一幅绣得好。从绣制的效果来看,她在复古方面也是很有潜力的。绣品必须有创新,所以我们和高美玲商量让她从仿古绣和花卉绣上找突破。
2007年,我又和梁雪芳成为师徒关系。梁雪芳有自己的陈列室、绣品门市部、刺绣工场、工作室四个部分。梁雪芳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中级职称专家组评委、清华大学访问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她除了主绣《春暖大地》外,还为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绣制了一幅大幅绣品。
值得一提的是我还收了一个男徒弟——顾家翘。20世纪80年代,他分配到苏州刺绣研究所,是学绣线、染线的,他对绣艺有兴趣。
他对我说:“让我学习刺绣吧。”
我说:“你搞刺绣怎么行呢?研究所还没有男性学刺绣的。”
他坚定地说:“我就不怕别人说闲话,我可以学习刺绣。”
我被他学习刺绣的态度打动了,同意收他做学徒。他脑子比较灵活,在来到研究所之前,已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自主在摸索着做刺绣。从一幅绣品中看出它的绣法、颜色和技巧是非常花费时间的,将千针万线都搞清楚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他能够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仔细观察、认真揣摩,这种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我希望他在苏绣的某一方面有进一步的深造。他还获得了“民间工艺家”的称号,这个称号本身就寓含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成分,所以他的创新意识是比较好的。我们准备在小幅产品的范畴内,包括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方面,指导他创出一些自己的特色,他自己也有这方面的信心。
传承苏绣需探索,自有特色方久远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要求层次是很高的,而且有一部分是代表了国家的传统艺术,在申请传承人过程中也能感觉到高规格和高标准。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要先提出申请,经过苏州市筛选初步合格后,才通知上报材料,上报以后就等结果了。2006年,我获得“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传承苏绣的思想和传递我的理念,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讲课,听课的对象都是想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学徒。讲的是我的苏绣人生是如何从学习苏绣到了解苏绣再到振兴苏绣,这样才谈得上传承苏绣,讲的是我“学”、“仿”、“创”、“传”的全过程,不但讲已经取得的成就,也讲有大量未做而待做的工作。
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在探索阶段,既有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探索,也举办多种培训班和研讨会,还有一些传承人个人通过讲课和实践去探索。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到自己去干,去探索,去发现,去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要以产品创新为龙头,最好以任务带学科,要古为今用,所以我们要以某个产品做起步,以任务带动发展。举个例子,我们带梁雪芳做大幅的绣品,大幅绣品里体现的是人们新的需求,是日用品和艺术品的结合,这一种创新就得到了体现。
前面我已经提到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我主要是通过授课来给学徒们讲我的苏绣人生、苏绣的理念、我们对传承人的要求、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学徒们切切实实地明白,只有创新才能出成果,创新是核心、创业是规模。
当我在苏绣技艺上获得成绩,取得突破时,我希望能最大程度地传承下去,像我师承上一辈老艺术家一样,代代相承,辈辈创新。
人生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方方面面做不完的工作,学无止境和艺无止境是最好的总结。
我的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在苏绣领域起步较早。“学、仿、创、传”的各阶段,我都比较早地提出和实践了。
第二,我的机遇比较多,机遇对一个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我赶上了好政策、好时代、好机遇,但机遇总是会降临到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身上,当机遇来到面前而你却没有做好任何准备时,那么眼前的机遇也会擦肩而过,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我抓住了机遇,我在刺绣上处处好好干,勤奋是我的本钱,并以刺绣作为我终生回报的行业;我抓住了发展机遇,明白群众才是英雄,觅良师交益友,使我在困难面前一往无前,所以我能够处处顺利过关。
要抓住机遇,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事情:一是要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大事常常会指明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导向;二是要分析行业形势。行业的发展状况、竞争态势、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关系等都要分析。三是要抓住时机。当合适的机会来临,不要犹豫,更不要退缩,要果断地抓住。四是要勤奋开拓新领域。只有勤勤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劳动,才能换回想要的一切。
机遇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讲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有些机遇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境况。我能遇到这么多好机遇,心里非常感谢党对我的培养、各级领导对我的关心。我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觉得自己成绩的取得和各方面的帮助与支持是分不开的,我非常感谢那些给予我援助的人。关于苏绣的传承,尽管感觉压力很大,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继续做下去。
第三,我的起点比较高。起点是站在社会主义的任务上去发展自己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任务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具有审美意义的苏绣工艺品更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美的标准在各个历史阶段是不同的,美的变化是没有尽头的,所以也需要我们做相应的改变。我在苏绣上的改进、创新就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品味和欣赏能力。
20世纪70年代王凌云是省轻工业厅的工作人员,专门管工艺美术的,还有一个人是苏州市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蒋雪英。王凌云看到我们的工作太多,建议我将任务分给别人一些,而且这样做也有益于进一步拓展刺绣的局面打开,我很同意她的想法,所以决定将绣制日本和服腰带的事情让出去。
王凌云联系了蒋雪英,蒋雪英及其所在的刺绣厂在此次任务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做出了很大贡献。
日本人结婚都要穿传统的和服,和服的腰带是需要绣制的,所以日本人来中国联系绣制的事情。当作为吴县刺绣厂副厂长的蒋雪英接手这个任务后,为了满足现代日本人的需要,她想办法在和服腰带的绣制上搞创新。她每次去日本都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市场调研,创新的效果也令人特别满意,所以日本人称她是中国刺绣的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