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岁月如歌--陈鹤鸣回忆录

点击:

江南水乡

在梦中醒来,我置身小船中,穿越了记忆的回廊。

睁开惺忪的睡眼,眼前的光景让我不禁震颤:船下的河水浪恬波静,水天一色;两岸的房子青白小巧,恬静自在;岸上人来人往,一条条航船慵懒地歇脚岸边,在淡淡的雾霭中相映成趣。

恍然发现,这里是我的故乡。水,俨然化身为故乡的魂;而人,则成为故乡的希望。

我叫陈鹤鸣,名字取“一鸣惊人”之意。1934年2月14日,我出生在美丽的家乡——走马塘村。

我的家乡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最南端。鄞州区、姜山镇历史十分悠久。而身为宁波市十大古村之一的走马塘村,在历史长河的浸润下,文化底蕴愈加芬香四溢,引人入胜。

“据《四明走马塘陈氏五房谱》记载,走马塘陈氏自北宋端拱年间(988-989)从江苏长洲迁此歇脚居住——它十十足足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1]

 

祖居走马塘里宅全图

这里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既热情,又浪漫。

走马塘,村如其名,古色古香。冷眼静观,我的家乡与一般的江南水乡别无二致,小桥、流水、人家,和谐淳朴,赏心悦目;然而,踏足古朴小巷,强大的人文气息便在斑驳的墙隙中、幽湿的旧石窗下暗自散香,沁人心脾。仿佛连路边的青苔藓也沉淀着历史的积韵。

古村既开放、又封闭。村庄四周清流交错,河道宽阔,自古以来,既可作为灌溉、生活水源,又可行舟楫之利,交通便利。其中,当属村西的君子河名声响亮。古联有据:“先生塘隐先生柳,君子河开君子花”。所以,走马塘又名先生塘。

古代桥少,利用吊桥的设计,可以阻止敌军渡河。因此,河道自来便是天然的军事屏障,村中桥墩的凹槽设计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每逢战事袭来,河水便无声地成为村子坚硬的保护壳。掩去了硝烟战火,走马塘依旧清秀可人。

河流缓步入村,贪恋景观之处,河槽自成。河槽中最有名的当属蟹肚脐,横亘在村庄的中央,因形状酷似螃蟹的肚脐而得名。据当地老人们说,古时这里是木船集结之地。

岸旁的千年古树,又名“重阳树”,每每游人过往于此,必会驻足观望。树干苍劲有力,枯老的树干嶙峋有致,但不乏仙风傲骨之态。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树身与支撑它的石柱早已融为一体。不知为何,每当看到它们相互依偎在夕阳下的身影,总有种万物皆空的空灵之感。

村中的荷花池可谓是一道美景。池中荷花繁多,四季景致各有不同。夏天的景色最美:一朵朵荷花绽放笑颜,娇羞欲滴;明艳的粉色和白色,配上绿油油的荷叶,让人顿有心旷神怡之感,不禁放肆地吸取夏天的气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被陈氏族人奉为族花,告诫一代代陈氏后人为官要清正廉明,为人要超然物外、洒脱自如。

 

走马塘村的明清古建筑和荷花池

陈氏先人建造的水系,较为科学合理,不仅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军事防卫系统,还具有引水、蓄洪、排涝、防火、航运之利。我身为后代,十分赞叹祖先的智慧。这方水土造福了一代代的走马塘人,而我们自己也终会成为历史,寄望后人。

老巷古房

家乡不但风景秀美,而且历史风韵至今犹存。

“老巷古房石花窗,宗祠祖像遗忠堂。”我绞尽脑汁,自对了两句。显然,这些元素并不能概括家乡的全部历史积淀,但却是我回忆中几抹最明丽的色彩。

 

走马塘村中的古建筑与河流

村中河道四通八达,不少民居依水而建。老建筑傍依深暗的河水愈显古远,终日与倒影相伴相随。高耸的马头墙虽失去往昔的气派,但那份孑然的清傲依然尽显威严。拾级而下,脚下清流暗涌,身旁古壁散发着幽远的清香。人在画中,黑白的冷寂、高低的映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青砖墙、石板路,小巷悠长狭窄,意味深远凝重。墙壁隔巷站立,无言地相望,仿佛在透过静谧流淌的时光互诉衷肠。墙脚处稀疏的几抹新绿,与蓝天和青砖瓦砾相映成趣,既调皮,又和谐。

青砖层叠,新旧不一,但从不同的色彩中便能洞察历史的遗迹。个别青砖上低调地雕刻着花纹和古字,虽然残缺不全,但传递的历史感却足够厚重。走进民居,古旧的木结构房宅本色依旧;被新漆覆盖的木梁掩盖不住沧桑,下方敦实的石墩撑起了家中古朴的脊梁;砖刻、木雕、石雕精美如昔,零星地散落在宅中的各个角落,令人惊叹不已。

走马塘村已存在千余年,至今村中仍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每每置身其中,好像回到明清时代,一幕幕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画面不停地撞击着我的感官。不仅如此,耳边仿佛隐约传来小贩的叫卖声,村中妇女洗衣的潺潺水声,还有孩童玩耍时的笑声……

村中宗祠林立,昭示着先代家族的繁盛,家族注重祭祀,沿袭宗法制的痕迹明显。祖堂中较好地保存了10幅祖宗画像,这不仅是重要的史实资料,而且在精美的工艺包装下,这些画像堪称珍品。

祖堂和民居中保存着精心雕凿的石花窗。除了早已家喻户晓的刻有“八仙”人物和文字“乾坤”的石花窗,还有雕凿吉祥图案、花卉等图形的石花窗。以石为窗创意巧妙,而开闭自如的石花窗实属一大创举,成为了走马塘人的骄傲。

家乡那种雅致的美丽,那种曲径通幽的历史感,并不是我仅凭一只秃笔就可以描述的。

清丽的风光,即便是惊鸿一瞥,必将魂牵梦绕。

甘醇的历史,纵然是随心一嗅,也必将难忘终生。

这就是我的家乡。

中国进士第一村

走马塘是一块福地,地灵、人杰。

从始祖矜字辈开始,走马塘陈氏辈分字序共排列了七十二代,在此谨以第二十九代到第四十代为例:

祖烈俞隆,贤後效顺,余庆惟宏。

我是陈氏宗谱中的第三十三代世孙,按辈分,隶属贤字辈,因此,我的小名是“贤哉”。

陈氏宗谱做得较好,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便于后人了解历史。像我的家乡走马塘的历史,如果感兴趣可以查阅,过去老祖宗做过什么,现在发生的变化,都可以了解一些。陈氏子孙一翻家谱,就可以道自己是哪一代,十分便利。

由此可见,走马塘穿越千年风雨,是有据可依的。

先人注重历史遗产保护的前瞻性,折射出陈氏家族的知书达理。

走马塘享有“中国进士第一村”之美誉,旧时官员行至牌坊处,无论官位高低,“文官下船,武将下马”。村中现今的牌坊是新修的,巍然挺立,延续着历史的气魄,传承着陈氏家族的意气。

我曾经在某报纸上阅读了一段文字,精辟地记录了家乡人才辈出的历史,在此仅摘录一段,作为参考:

时姑苏长洲人陈矜知明州,卒葬鄞南茅山,其子陈轩为守父墓遂举家迁至茅山南五里的走马塘村。陈轩定居后,子孙鳞集,耕读起家,守诗书礼乐,坠忠孝节义,“封王封侯,任师传历,中书入翰林,都堂教国子,任尚书侍郎,掌太常光禄,充鸿胪,居大理给事中、节度使,知郡知军不可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