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社戏》的最后一段中如此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年近八旬时,再品此文,我深有同感,心中一阵叫好。或许,我也有着相同的情怀,孩提时代早已时过境迁,猛然间想起,却成为梦中最美。
走马塘的变化
与走马塘阔别44年后的1989年,我重返故乡。
回乡时,我惴惴不安。
也许家乡风骨犹存,残旧的古典美依旧自然、纯净,人们闲适自得。
原汁原味还是很值得期待的。但倘若走马塘延续着我儿时的面貌,从某种角度而言,会不会有些悲凉?
作为清华大学的代表来到鄞县。我不算普通的客人,所以县长招待得很周到。
略微聊了几句后,当听到我是走马塘人时,县长特别惊喜:“哎呦,你还是我的老乡啊!先到你家里去看一看吧。”一瞬间,我愣住了。
后来我才知道,接待我的县长不简单,他有自己的专车。县里的车子都有专号,他的车号是02。我想,01号大概是书记的车子。
见我没有表态,他接着说:“我派两个科委主任陪着你,你多看几天吧,你能待几天?”
我这才反应过来:“待个两三天就走吧。”
“不行,你得多待几天,好不容易来了。”
“上海还有一个会,顶多待六天,我还要去赶上海的会。”没办法,我完全没有推脱之意,但无奈确有公务在身。
他想了想,对我说:“这六天我把车给你用,两个科委主任陪着你去考察。”
他真的把车给我了。吃过午饭,我就跟着两个主任出发了。
车子开到我们家乡也就是半个小时的路程。但回乡的规矩多,走马塘属于姜山区,所以,我们先在这里稍作停留。区长、区委书记热情地接待了我,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区里的情况。随后,区里又派了一辆车跟着我们到镇里。到了茅山镇后,镇委书记、镇长又介绍了一番,旋即又派了一辆车跟着我们。
一辆车变成了三辆,我有些不适应,但还是很感激家乡人的待客之道。直到踏上家乡平直的公路,我站在村口,悬着的心终于轻松了。
到了村里,村长、书记先介绍了一下走马塘的情况。我们聊了好多,我回想了好多小时候的生活情景,他们边听,边告诉我现在的变化。然后就带着我到处参观,沿着村兜了一圈后,我就回宁波了。
这次回去,我发现村里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起变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村里的路。村中青砖小巷四通八达,日常生活比较便利。但走马塘四面环水,清波荡漾,外出完全依靠水路,根本没有公路。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和家人去宁波,全靠坐船。坐船一般要辗转两次:第一次从家里坐航船,到江口等小轮船;然后乘小轮船到宁波,全程大概需要三四个小时。
这次乘车回乡特别快,不到半小时就从宁波来到了走马塘村。公路开通,虽有些不习惯,但我还是很享受这种便捷。那之后,只要回乡,我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条近路。
走在村路上,闻着土地中淡淡的芳香,我感慨万千。想了解的实在太多,先忍不住打听了几个现代化问题:村民怎样喝水?怎样做饭?还在使用煤油灯吗?村长、书记很有耐心,他们告诉我,这些问题都无需担心。家家户户早就用上了自来水。的确,过去村民依靠烧稻草或者柴禾做饭,但现在都使用煤气罐了。至于煤油灯这种老古董,随着电气时代到来,每家每户都成为了弄潮儿,不仅换上了电灯,而且村村都通了电话。
我有点羞愧。离乡多年,我无心了解走马塘的变化也就罢了,却还擅自在心里描绘了一幅落后的家乡图景。听到了这些讲解,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因为老村没有变,在老村旁边专门搞了一个新村,这点挺好,没有把老村破坏掉,老村还是那样。因此,我的脑海里存在一个很大的顾虑:老乡们现在住得怎么样呢?
走进新村,放眼看去,村里都是两三层的楼房。新盖的房子基本上都是钢筋水泥结构,挺结实的,也不怕发大水了。村长家的房子很考究,三层楼,还有一个地下室,门窗全是铝合金的,这个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村子里面的自然环境没有受到破坏,还是和之前一模一样,河水还是那样清澈。
2002年11月,陈鹤鸣在走马塘村千年古树前留影
照片是后来我去的时候照的,老房子没有变,古村里树龄一千多年的古树还在那里。从这点来看,他们还是很有远见的,没有破坏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其他的很多村没有做到,有的全都毁了。
一些老地方发生了变化,例如以前村中百米长街的地方是集市,现在集市地点改了。政府专门批了另一个地方设集市,集市搬走了。但如今,那条街上还是有很多商店。
唯一可惜的是把原来两个牌坊拆了。过去老祖宗当官,到了牌坊处“文官下船,武将下马”,牌坊起这个作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砸了,现在修的牌坊是新的,不是当年的了。
2011年8月,陈鹤鸣(右二)与女儿陈文莉(左二)、儿子陈文胜(右一)、外孙女邓辰洁(左一)在走马塘村中国进士第一村匾的牌坊前合影
牌坊是后来修的。走马塘确实挺古老的。牌坊上的“中国进士第一村”自有来历。原来《大公报》的记者到走马塘采访,采访完成后,《大公报》上的文章就用了此题目。就这样,“中国进士第一村”的名称被传开了。
走马塘的变化
这次走访,我发现村里还有一个崭新的变化——办工厂了。村里历来依靠农业支撑经济,办厂是件新鲜事。影响较大的工厂有两个:一个是马尾衬厂,一个是皮件厂。
在那个年代,时兴用马尾巴毛做衣领子的衬里,俗称马尾衬。马尾衬只能用老织布机生产,于是,村里就把家家户户的老织布机收来,办成一个工厂。而皮件厂则专门用皮子生产女式的挎包。村里开了一些这样的工厂,开始有工业了,着实是好事一桩。
改革开放的甜头
走马塘的进步,离不开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后,鄞县变化迅速。不仅县城旧貌换新颜,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领导们的胆识也有了较大的突破,对知识、对人才更加尊重了。
在改革开放的情势下,县里希望与清华挂钩,把清华大学有关的先进技术引到县里去发展。于是在1989年,县长主动邀请清华大学的代表到鄞县访问。
为发展经济嘛!目的很明确,领导们也是为了发展鄞县的经济,不这么干的话,后来产值怎么能翻得这么快呢?清华大学的人才不可能到县里安家落户,但是技术可以拿去发展。清华大学派代表去,路费都是清华大学报销,到鄞县之后,一切费用都是地方负担了。后来再去的时候,村里、镇里都认识我了。
后来我当了校企合作委员会专职委员,主要工作就是联系全国的乡镇企业、全国的大型企业,主要任务就是为他们服务。